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PPT課件,共67頁。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吟唱,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2.掌握詩歌中意境的構成,體會意境之美。
3.體會詩人對社會的思考與人生的感悟,感受其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自其曾祖時遷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及“三吏”“三別”等。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共有約1 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品背景
《夢游天姥吟留別》,又名《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于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即李白離開長安的第二年。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奉召來到京城長安。他本以為此行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詞臣,并不重用他。加之受到權貴的排擠,他在長安不到兩年就被賜金放還。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杜甫當時在夔州。這是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勢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他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以及老病孤獨的悲哀。于是,寫下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與近體詩都是指詩歌體裁,兩者是相對而言的。古體詩,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體的通稱,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等;近體詩,指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文章主旨
夢游天姥吟留別
詩人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抒發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登 高
前四句寫秋景,烘托詩人獨自登高的孤獨悲涼心境;后四句詠懷,慨嘆其飄零異鄉、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 ... ...
關鍵詞:夢游天姥吟留別PPT課件免費下載,登高PPT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