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課件
第一部分內容: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國內戰爭結束后,余糧收集制非但沒有取消,反而強化了,1920-1921年度的糧食收購量翻一了番,而農民獲得的代價僅是一些貶值99.5%的“彩色紙片”。這種越來越嚴厲歷的無償征購,農民已不堪忍受,農民的不滿演變為農民暴動的事件。
材料二:工人因生活條件的惡化也日益不滿。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發生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更為嚴重的是2月28日發生了喀朗施塔得水兵叛亂,他們高喊“貿易自由”、“擁護不要共產黨人參加的蘇維埃”。參加叛亂的水兵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的情緒反映了農民是何等的不滿。
新經濟政策
經濟上:新經濟政策
背景:(1)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使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嚴重,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標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
政治上:蘇聯的成立
1.時間:1922年
2.最初加入蘇聯的4個共和國:
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
3.“蘇聯”全稱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后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 ... ...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第二部分內容: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
1.社會主義工業化
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共建成6000多個大型工礦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工、電力、機器制造等部門,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194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聶伯河水電站
①特點:執行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②過程:1928-1937年,完成兩個五年計劃。
③成果: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大為增強。
2.農業集體化
①背景:工業化進展迅速
②目的:為了適應工業化的需要
③措施:放棄新經濟政策,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打擊富農。
④完成:1937年,完成農業集體化
3.斯大林模式
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評價斯大林模式
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
鄧小平為什么評價說“列寧的思路比較好”?“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模式?為什么說“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存在弊端:①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
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了東西太多,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長期停滯不前。④經濟發展粗發,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資源。
... ... ...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第三部分內容:課堂小結
特點:道路曲折,先后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
列寧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斯大林時期: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啟示:社會主義探索、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在曲折中前進行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PPT課件免費下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