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下載,共18頁。
導入新課
近幾年來,中俄領導人借助“一帶一路”合作論壇峰會、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頻繁互訪,在政治上互信、在經濟等領域互聯合作,秉承中俄歷史互聯互鑒底蘊,伴隨著中俄雙方舉行的“國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動,將中俄雙方構建的新型大國關系推向新時代。
歷史上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取得怎樣的成就?蘇聯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影響?今天,兩國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國關系推向新時代”?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1921年,蘇俄頒布了新經濟政策,農民向國家交納糧食稅,納稅后剩余的所有糧食和飼料,農民可以自由處理。有人說,對于蘇俄農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陰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陽光燦爛,這里“陽光燦爛”最準確的解釋是什么?結合材料及所學概括新經濟政策的特征。
農民納稅后可以自由處理剩余的所有糧食和飼料。
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商業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工業 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特征 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允許自由買賣,利用市場、大力發展商品生產。
影響 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簡述蘇聯農業集體化建設的概況。
(1)農業集體化建設原因:發生嚴重糧食收購危機;農業集體化建設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
(2)國家采取的措施: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組建拖拉機站等。
(3)農業集體化的影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斯大林模式及其評價
了解1936年新憲法和蘇聯模式的形成。
(1)背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建立:為了從法律上肯定這些變化,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鏟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
(3)意義:新憲法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
1.名稱:蘇聯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3.評價: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但蘇聯模式的弊端也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課堂總結
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片面發展重工業弊端,農業集體化出現嚴重失誤和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等問題。
... ... ...
關鍵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課件免費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