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PPT課件6
學習目標:
1、把握感情線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聲誦讀詩歌。
2、品味詩歌優美語言, 理解詩歌對比手法。
3、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州人。
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
其《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1942年,是抗日戰爭的最艱苦年代。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于敵手,民族處于危亡關頭。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
在詩中,作者面對現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借助于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的向往。
... ... ...
積累詞語
摸索:尋找,探索。
灰燼:jìn 物品燃燒后的剩余物。
堤上:dī 河堤
錦幛:zhàng 錦:一種絲織品。幛:絲麻織品。
荇藻:Xìng zăo水生草木。
藝術特色
1、運用幻覺和虛擬是創作這首詩的主要手法。
詩人在獄中,想像祖國廣闊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狀、顏色,而且可以感觸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這種虛擬,強烈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深摯的情感。
2、對祖國各地的直觀式的細節描繪:堤上的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發出的芬芳,以及長白山的雪峰,夾著泥沙的黃河,嶺南的荔枝花等。這一些細節描繪正透露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熱愛之情。
3、運用了對比手法。
詩歌前半部分是消極的、冷色調的,后半部分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前后的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表現出他對解放區的深情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
... ... ...
拓展思維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系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1、戴望舒,____派詩人。因創作了一首詩歌《____》被稱為“____”。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兩個比喻用得恰如其分,喚起了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表現了對解放區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2)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以“太陽”“春”喻解放區,本體和喻體的共同特點是能給中國的大地帶來光明和蘇醒。表現了作者對解放區的熱切向往和對祖國未來的希望。
... ... ...
【鞏固檢測】
閱讀下面的節選詩句,回答問題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1、詩中寫自己的家鄉,寫了家鄉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樣調動多種感覺器官,詩人如同身臨其境的?
2、哪幾句詩寫的是解放區的景象?作者在選取形象和選用詞語上有什么特點?
3、詩人是怎樣將解放區和淪陷區對比著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詩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請借鑒這種寫法,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自己的一種感情。
作業
1、背誦這首詩歌。
2、收集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四人一小組,制作一期手抄報:歷史不能忘卻。
關鍵詞: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課件,魯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PPT課件下載,九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我用殘損的手掌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