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PPT課件,共20頁。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PPT課件包含新課導入、作者簡介、詩文解析、藝術手法等內容。
五四運動 (1919年青年學生組織的愛國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并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郭沫若生于四川樂山,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爐中煤》等詩篇。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
開篇寫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真實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偉和壯麗的景色。詩中的自然形象具有異乎尋常的規模、面積、體積、威力,它們引起讀者驚異、贊嘆,以狂暴的激情蕩滌心胸,從而使人由這種自然形象產生對社會生活的崇高和偉大的聯想。
詩歌的結尾為什么要唱出力的贊歌?
這是對“力”的美化,賦予“力”以人們常見的藝術美的形象;同時又是對力的藝術的歌頌,對充益著力的崇高美的歌頌。郭沫若的詩歌,無論是從表現反抗破壞和自由創造的精神內容上看,從特別發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豐富多彩的浪漫主義手法上看,或是從他不拘一格、發揮藝術獨創性并實現詩體大解放者,都是這種力的藝術的大膽的和富有成效的實踐。從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對自己詩歌的崇高美風格的自信和肯定。
這首詩氣魄宏大,境界開闊,然而卻是即景生情、緣物抒懷的即興詩。它從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偉力抒寫開去,唱出了不斷毀壞和創造的力的贊歌。這種感性自然流露的特點使這首詩很少用陳述句,大多用感嘆句。陳述句也是像“無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這樣筆力千鈞的句子。
感嘆句則多有排比的短語,短促有力。這首詩是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看怒濤轟轟烈烈卷地而來,懷著“禁不住血跳腕鳴”的昂奮情緒寫下的,因此具有著“海濤的節奏”。
... ... ...
關鍵詞:立在地球邊上放號PPT課件免費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