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PPT課件8
陶淵明,東晉著名大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凈的自然。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并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本文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面的“序”,因為語言清新自然,狀物親切逼真,想象奇特新穎,被人們當作一篇獨立的文章來讀,并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連禍結的晉、宋期間(公元421年),其時作者57歲,已隱退農村達十多年,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同時對于當時的社會也是一種否定。
... ... ...
課文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1)段:漁人忽逢桃花林
第二部分(2~3)段:漁人發現桃花源 漁人作客桃花源
第三部分(4~5)段:漁人離開桃花源 世人再尋桃花源
(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 ... ...
本文特點
一、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二、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
三、語言言簡意賅,富有表現力。
課 文 總 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關鍵詞:桃花源記課件,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PPT課件下載,九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桃花源記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