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阿長與<山海經>》PPT精品課件(第3課時),共16頁。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了魯迅先生富有魅力的語言。這節課我們來關注回憶性散文的敘事視角,揣摩作者的深層情感。
探究兩個視角
1.回憶性散文是以“今日之我”寫“昨日之我”,你有沒有發現,文中有兩個“我”?速讀課文,分別找出代表這兩個“我”的一些語句。
文中的兩個“我”是“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
(1)“成年的我”:如第1段 “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 “已經說過”很明顯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的。 再如“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楚”,“現在”也鮮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的。
(2)“童年的我”:如第3段中“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則是從“童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的。
2.再讀“寫作時的回憶”相關語段,體會懷念中的溫情。
(1)三十多年過去了,“我”慢慢地領悟到阿長對“我”所做的一切,其實是出于對“我”無私的關愛,帶著這種情感反觀那些所謂的“缺點”。用成人的視角再來看阿長“元旦劈頭的磨難”、煩瑣的規矩、荒誕的故事等,會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2)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的懷念充滿了溫情。你能找出最能體現這種溫情的語句嗎?請說說你的感受。
探究標題作用和文章主旨
1.本文的題目有何匠心?
(1)明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2)“阿長”一聽便是俗人俗稱,卻偏偏與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經》相連,產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發讀者的好奇和閱讀興趣。
(3)全文近半部分始終未涉及題目中的《山海經》,引發讀者更大好奇:這樣的一個粗俗可笑的鄉下保姆與《山海經》究竟有什么故事?吸引讀者一讀到底。
2.本文的寫作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兒時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起伏變化貫穿全文,通過先抑后揚的手法,既刻畫了阿長好事粗俗、無知可笑的一面,又凸顯了阿長樸實善良、仁厚慈愛的天性,同時表達了成年后的“我”對阿長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復雜感情。
課堂小結
通過三個課時的學習,我們能夠認識到,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回看自己的童年和阿長的。但是后一層意味是含蓄雋永的,要透過文字表面去理解。兒時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成年的視角使文章充滿了溫情和深沉的懷念,并揭示出阿長對“我”成長的重要意義。
......
關鍵詞:阿長與山海經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