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PPT優質課件,共22頁。
學習目標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理清文章內容、層次。(重點)
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情感鮮明的特點。(難點)
感受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力阻強敵的精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中國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
探尋背景
1949年初,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派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月的苦心經營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并于該日凌晨發起渡江戰役。22日2時, 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報道了中路軍戰況。22日夜,毛澤東又寫下這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理清結構
(1)請在梳理全文內容的基礎上,補出下面結構導圖中的空缺部分。
(2)新聞的主體部分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答案 第一層(二十日夜起……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的地點、渡過的人數。表現了解放軍攻擊的神速和戰果的輝煌。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志氣,滅敵軍威風。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無錫段鐵路線):具體交代東路軍的渡江作戰情況。
本篇報道的主體是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為何從中路軍寫起?何處詳寫,何處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答案 (1)中路軍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寫。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話就交代清楚。
(2)對于中路軍受阻情況,因與西路一樣,敵人“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所以此路略寫。次寫西路軍,詳寫。最后寫東路軍,詳寫。
(3)由于東路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加之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戰略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報道寫得十分具體。尤其是最后兩句詳寫了我軍的戰果,是為了說明水路長江和陸路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已經全部被我軍切斷,敵人毫無退路,敵我雙方態勢已十分明顯。
3.從文中找出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的語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既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的軍事、政治上的原因,又由此使讀者進一步認識到國民黨反動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4.你從文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贊美。
小 結
本文是一篇消息(狹義新聞),它真實、及時、簡要地報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況。全面介紹了渡江三路軍的進軍的時間、地點、戰線、戰況,使人對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之概貌有所了解。這則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部分的結構安排等都頗有講究,值得細心體味。文中的語言準確精練,鏗鏘有力。
... ... ...
關鍵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PPT課件免費下載,消息兩則PPT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