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PPT精品課件下載,共28頁。
一、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
(一)農民階級的天國之夢—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
1.原因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自然災害使矛盾加劇
清政府腐敗統治,階級矛盾激化
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
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而創立的宗教。
2.運動的進程(1851-1864年)
1851年金田起義——運動開始
1853年定都天京——與清對峙
1853-1856北伐 西征—— 軍事全盛
1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3.綱領
《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
主張:“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
內容:土地分配問題
分配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分配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
產品分配問題
分配原則:“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分配方法: 絕對平均的圣庫制度
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空想性:絕對平均主義,嚴重脫離實際,無法實現。
落后性: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目標,未超越封建主義范疇。
《資政新篇》
主張: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的綱領,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內容:
政治:以法治國,官吏由選舉產生;
經濟: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
文教:設立新式學堂;
外交:主張與外國平等交流,反對干涉中國內政。
進步性:向西方學習,提倡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實現的必要條件。
4. 影響
①沉重打擊清王朝的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②引起統治階級內部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崛起,中央權力下移
地位:農民運動的高峰,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社會性質、雙重任務)
經驗教訓: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要戰勝中外反動派就必須以一切革命者的團結來對付反革命的聯合,只有在先進階級的領導下,才有可能獲得徹底的勝利。
(二)地主階級的中興之路—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1.背景與目的
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
兩次鴉片戰爭以失敗告終
直接:鎮壓農民起義,抵御外來侵略
根本:維護清朝統治
2.代表人物及主張
(1)代表人物:
(2)主張:自強、求富、“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外需和戎,內需變法”
(3)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在不改變傳統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3. 主要內容
(1)軍事工業
①采用機器生產,開啟近代工業生產方式。
②使用雇傭勞動力,有一定的資本主義色彩。
③采用官辦方式,屬于封建官辦企業。
(2)民用工業
①帶有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
②采用雇傭勞動力和機器生產。
③有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三種形式。
④仍具有封建性。
4.結局: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源:只學西方先進技術,沒有變革封建制度。
5.評價
①積極: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②局限: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失敗是必然的。
二、外患之憂:列強侵略的加劇
(一)邊疆危機
1.西北危機
1864年
新疆爆發反清起義
1865年初
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1876年
左宗棠發兵新疆平亂
1878年
收復新疆南北路
1884年
新疆建省,度過危機
2.西南危機: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
戰況
①馬尾海戰:戰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②劉銘傳抗法:1884年法軍進攻臺灣,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擊退法軍。
③鎮南關大捷:1885年3月,馮子材率領清軍取得大捷,法國內閣倒臺。
戰果
①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公使簽訂中法《越南條約》,承認法國占領越南。
②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強化管轄。
2.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的影響
標志洋務運動的破產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開始進行軍事改革
客觀上促成了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中國的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對日本:增強了綜合國力,刺激了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
... ... ...
關鍵詞: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