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歸去來兮辭并序》PPT免費課件,共37頁。
導入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
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涩F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是他隱士情懷的最好表白。
教學目標
了解辭這一文體的特點,背誦全文;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引、 策、行、乘”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作者鄙棄官場,熱愛 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品讀其人生之趣。
作者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贊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
作品:《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
作者簡介
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
后期(41歲以后)陶淵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義熙四年,即歸隱后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義熙末年,朝廷征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這個時期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道家思想。
作品簡介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
描繪田園美景,寄托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
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后代批評家常用質
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
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在藝
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寫作背景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四十一歲
的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這是作者最后一次
出仕,做了八十幾天的彭澤令。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
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
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吾不能為五
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即日解綬去職,賦
《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就是其回歸田園之初激動
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題解
回去 助詞,無義 語氣詞 文體
“辭”源于屈原創造的詩體“楚辭”,西漢在辭的影響下又產生了賦這種新文體。漢
人將辭和賦統稱為“辭賦”。
特點 :
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韻。②兩句一組,四句一節。③四、六字句為主,一般每句三拍。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
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多交代所詠故
事的有關內容或寫作的緣起。(另有一種序
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如宋濂
的《送東陽馬生序》。)
閱讀本文小序,理解本文的內容及寫作緣起。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里沒 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 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 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 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 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地 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 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
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為什 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 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 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 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 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 到冬天,在職共八十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 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 月。
序文探究
思考小序中講到了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有哪幾點?你覺得哪一點是最
根本的?從學過的哪首詩詞中可以看出?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饑凍雖切,違己交病
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自己的本性使然是最根本的。“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
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
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
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
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船在
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
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童仆歡 喜地前來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 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里;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 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 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 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 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 云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 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解析
從第二段中找出表現作者高尚情操的語句,仔細加以品味。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 “松菊”是作者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陶淵明歸來時,見庭院仍有傲霜獨立
的青松,歷寒而愈秀的秋菊,頓感無限欣慰——世事變遷,世態炎涼,惟我不變。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 雖是陋室,卻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 出則無心歸則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寫照。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 “孤松”示孤高堅貞之志,托物言志。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游。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
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么?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
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
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
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
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嘆
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
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為什么心神不定,還
想去什么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
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鋤草耕種;
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
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
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解析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淵明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3段結尾
處兩句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
又有何表現?
復幾時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恬然自樂
樂天安命
承上而問 自我解答 卒章顯志
拓展探究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行為?
陶淵明的歸隱是其對黑暗現實完全絕望后采取的一種無奈的守志方
法。他的歸隱有一種苦澀的味道。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
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
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
結語
陶淵明的歸隱是其對黑暗現實完全
絕望,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繼而潔身自
好的必然選擇。雖然其本身有著“性本
愛丘山”的一面,但這樣的選擇更多的
卻是一種苦澀與無奈,他只能寓情山水,
聊以自慰。這也是我國古代眾多文人的
“通病”。
補充
隱士文化
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滿濁世等,而采
取的一種避世的人生態度,是古代知識分子“獨
善其身”的高潔人格體現。
讀山海經
晉•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作者
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安貧樂道,超然物外,
形象 有著高潔志趣的隱士形象。
中國文人
屈原 李白 王國維
真正的中國文人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
尸汨羅;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終以撈月赴死;王國維為一生鐘情的
文化而飄然跳湖;……他們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都能固守自我的
神圣領地。
... ... ...
關鍵詞:歸去來兮辭并序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