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秦腔》PPT免費課件,共49頁。
素養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賞析文章有聲有勢的場面描寫,品味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效果。
3.抓住精彩語句,品味文章形象豐富、情緒飽滿的特色,體會文章語言的地域性特點。
4.從內容、表達技巧、語言特色方面比較《一個消逝了的村莊》和《秦腔》,領悟不同作家不同的散文風格。
作者簡介
賈平凹,生于1952年,陜西省丹鳳縣人。當代作家。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
文系,F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延河》《美文》雜志主編。
作品曾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
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集)獎”等。作品被翻譯為英語、法語、瑞典語、意大利
語等30多個語種出版,并被改編為電影、電視、話劇、戲劇等。
賈平凹的創作以小說、散文成就最為突出。他的小說風格多變,早期作品富于田
園氣息,單純而清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作品有強烈的時代感,是現實性與文化尋
根的巧妙結合;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由熱情轉入冷靜,由關注外部世界轉入探
索復雜人性; 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的悲劇意識和幻滅感比較濃重。他的散文糅合五
四以來的現代散文傳統與古典、民間文化的多種成分,吸收繪畫、戲曲和地方文藝的
韻味,形成獨特風格,使讀者能感受到濃濃的詩情畫意、讓人向往的明凈幽遠的意境、
通達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靈凈化般的美感。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廢都》《秦腔》《古爐》《浮躁》《白夜》等,中短篇
小說《黑氏》《美穴地》《天狗》等,散文集《丑石》《心跡》《天氣》等。長篇
小說《秦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作者評價
1.賈平凹的寫作,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
瀾萬丈。——茅盾文學獎授獎詞
2.賈平凹的小說描寫新時期的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
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涵,富有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自
然。——中國新聞網評
題目解說
此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另有同名長篇小說。標題“秦腔”直接點明所
寫的對象,簡潔凝練。“秦腔”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圍繞秦腔組
織材料,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秦腔為窗口,展現出秦地富有特色
的風土人情和秦地人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
寫作背景
此文創作于1983 年。秦腔是一種廣泛流行于西北地區的傳統戲
曲藝術形式。在秦川這塊土地上,秦腔已經和“西鳳”白酒、長線辣
子、大葉卷煙、牛肉泡饃一樣,成為秦川人生命的五大要素。賈平凹
長期生活在陜西,對八百里秦川有著深厚的感情和透徹的了解。他對
秦腔、秦川之地人民和他們的生活都飽含熱愛,創作了不少具有濃郁
陜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就是其一。
閱讀鏈接
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
秦腔,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源于
西府[核心地區是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于
秦。因古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時,
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傳于全國
各地,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課文探究
1.全文可分為幾部分?請分析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寫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指出它的形成與秦地
的風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第4~9段),寫秦川人對秦腔的熱愛與癡迷,秦腔展現的特殊
文化風俗和秦腔的神圣地位。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強調秦腔與秦人喜怒哀樂密不可分的關
系。
2.第2段“農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的
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分析】①揭示秦川人熱愛秦腔的原因:勞苦倦極時可以滌蕩困乏;在文化生活
貧乏的時代,秦腔讓他們可以宣泄生活的快樂和痛苦,感受生活的樂趣,得到美
的享受。秦腔已經融入秦川人的血肉和精神。
②主要運用了比喻、夸張和移就的修辭手法。“滌蕩”將無形的秦腔形象化,寫
出了其力量和對秦人的作用。“高興得像被烈性炸藥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
碎在天空”通過比喻兼夸張,將“快板”帶給人的巨大精神享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熨平”一詞,運用移就修辭(有意識地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
的修辭方法),形象地描寫出“慢板”對秦人精神和心靈的撫慰作用。
3.第3段包含了哪些信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分析】(1)①村村有戲班,人人會清唱,寫秦腔普及之廣;②帝
王陵墓、石碑殘字,含蓄地暗示了秦腔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③土屋
窗口、村口土塵、叫驢打滾、“我”的感覺等,寫出了秦腔的生活氣
息和強大的情感沖擊力。
(2)烘托。作者將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飄出的雄壯的秦腔叫板,置
于“天幕下一個一個山包一樣隆起的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
之下,使得秦腔充滿了蒼涼而厚重的歷史感。
4.第4段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秦川人對秦腔熱愛程度之深的?分別運
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四個方面:①秦川人在秦腔面前人人平等。秦川風俗被秦腔
超越和突破,是襯托。②夏冬兩季排演的艱辛。運用了環境烘托、細
節描寫。環境烘托有力,細節描寫生動,句式整飭,節奏鮮明。③排
演時觀眾年齡跨度之大,觀看時間之長。運用了對比手法。④觀眾“
叫倒好”、送“夜餐”、學招式等行為。運用了細節描寫。
以上內容,不僅寫出了秦川人對秦腔熱愛與癡迷的程度之深,也寫出
了秦川人的真性情。
5.一年十二個月作者列舉了十一個月,是不是顯得啰唆?
【分析】不啰唆。作者巧用繁筆,列舉一年中每個月里的節日,以“
月月有節,三月一會”寫秦腔演出的頻率之高,以烘托秦川人對秦腔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期待和年復一年的熱情與癡迷。用筆愈繁,烘
托愈有力。
6.“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但差不多卻光了腳,
亂了頭發”這段文字從哪幾個方面渲染秦腔演出前的熱鬧場景?有什
么作用?
【分析】①占位之早,觀眾之多;②小吃豐富,叫賣不絕;③臺上鑼
鼓不停,臺下你呼我應;④小吃隔空買賣,擁擠產生沖突;⑤內外相
互擁擠,喊聲、罵聲、哭聲一片。
這些細致的描摹使人如臨其境,體現了秦川人民粗獷、質樸的性格特
點,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的生活場景,使文章具有
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時代、生活氣息。
7.寫“ 二桿子”對表現秦腔有什么作用?
【分析】“二桿子”因為維持秩序而徹夜不得看戲,但他們因為自己
的工作能使觀眾得到看戲的滿足而感到滿足,從側面表現出秦川人對
秦腔的忠誠,也表現出秦川人對秦腔的喜愛不僅是對戲曲內容的喜愛,
而且是對秦腔本身的喜愛。
8.作者是怎樣表現秦腔演員表演技藝高超的?
【分析】①正面描寫:女的角色,步法如同水上漂,腰身肩頭一身戲;
男的角色,單雙搖帽翎,動靜結合,技藝妙絕;亮相高叫,聲如炸雷,
攝人魂魄。
②側面描寫:觀眾叫好聲不絕,觀眾體驗到震顫、酥爽的感覺,觀眾
隨角色的蹲起而縮短或伸長脖子。
9.第7段內容寫了哪兩類觀眾?他們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分析】①兩類觀眾:“老一輩的秦腔迷”,他們因不能承受擁擠,便“蹲在戲
臺兩側的墻根”聽戲,從秦腔中獲得難以言傳的藝術享受;“大一點的,脾性野
一點的孩子”,他們在觀看秦腔表演的過程中獲得屬于自己的快樂。
②特點:他們并非最典型的觀眾,都不能或沒有在正常條件下享受秦腔藝術。
③作用:選取并非最典型的觀眾,體現出秦腔觀眾群體的豐富性,不僅從側面寫
出了秦腔在秦川人中受歡迎的群體范圍之廣,寫出人們對秦腔的癡迷熱愛之深,
而且呈現出秦川地域的文化特色——秦腔早已融為當地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10.第9段是從哪些方面說明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神圣”地位的?
【分析】從六個方面:陪看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禮遇,不容許客人對秦
腔不敬,秦腔演員如同國家領導人一樣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會得
到人們的禮讓和尊重,侮辱秦腔會招來麻煩,“生兒以秦腔迎接,送
葬以秦腔致哀”。
11.最后一段總結了“三秦”怎樣的特點?
【分析】廣漠曠遠的秦川,養育了粗獷剛烈的秦川人,孕育并滋養了
“大喊大叫”的藝術樣式;粗獷剛烈的秦川人,熱愛秦川,熱愛秦腔,
用秦腔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撫慰他們“大苦
大樂”的心靈。“只有”“也只能有”恰當地形容并強調了“三秦”
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特點。
12.下面語段中加色的詞語能不能交換位置?為什么?作者這樣寫有什
么作用?
廣漠曠遠的八百里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
作農民只有也只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
【分析】不能。“只有”表示必須的條件,“只能”指唯一的辦法或
出路。先說“只有”,再說“只能”,有一種層層遞進的作用,更好地突
出了秦腔對于秦人的重要性。
結構圖解
主題歸納
文章沒有寫秦腔藝術本身,而是重在寫與秦腔相關的自然地理
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秦腔的準備和演出環境,人們看秦腔的態度
和效果,演員的社會地位和聲譽等,旨在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
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的描繪,展現他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和生存狀
態。
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以“秦腔”為線索組織材料、安排文章結構的?
“秦腔”是文章組織材料的線索,文章以“秦腔”為核心,按照先介
紹秦腔基本信息,再詳細描寫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風俗,最后感悟思考
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內涵這一順序安排文章結構。
①介紹秦腔基本信息。“秦腔”是一種流行在某一特定區域的地方戲
曲,秦地以外的讀者并不十分熟悉,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紹了秦
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點和情感沖擊力,讓讀者對秦腔有一個基本了解。
②描繪圍繞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風俗。文章主體部分,作者首先以
時間為順序,描繪了秦腔戲排演、演出過程中的種種場面和細節,充分表
現出秦川人對秦腔的喜愛與癡迷;然后,筆觸向秦腔演出后延伸,饒有興
味地介紹了秦腔所引發的生活中的悲喜劇。最后,介紹了秦腔在秦川人心
目中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③對秦腔的感悟和思考。將秦腔與秦川人的喜怒哀樂和對真善美的追
求聯系在一起,升華了主旨,拓展了文章的內涵。
2.本文場面描寫有聲有勢,請結合課文具體分析。
作者說, “我羨慕那種橫空排浪式的汪洋場面,……情緒有了聲響,
幻想有了色彩”。通過細節描寫和結構安排,作者將幾處不同風格的
秦腔場面展現得各具特色,依一定的次序展現在讀者面前。第 3 段黎
明或黃昏時分一人獨立,蒼穹田埂間的二胡聲與秦腔叫板,是肅靜蒼
茫中的獨來的一股力量與氣魄。第 4 段戲班排演時,臺上臺下渾然一
體,夏蟲、火堆、地上的孩子,演員散后熱鬧不斷的場面,是人物歡
騰、人氣十足的溫暖圖景。而從第 5 段起,秦腔正式上演,臺上先不
著筆墨,單單觀眾便是一出好戲。前呼后擁,亂雜無序,作者活畫了
一眾爭搶看戲的百姓,尤其在用文字表現聲音方面下足了功夫,為大
幕拉開做鋪墊。第 6 段開頭是一處巧妙的留白,臺上鑼鼓停,而演員
背身對觀眾,只見動作不出聲音,臺下漸漸進入狀態,然后“那角色
兒猛一轉身,頭一高揚,一聲高叫”,安靜中一腔亮相, “每一根頭
發梢兒都麻酥酥的了”。而臺上演出的正面描寫與各式觀眾的側面描
寫相結合,則將秦腔根植于人民、得寵于百姓的環境氛圍描繪得令人
信服。
3.作者是如何來表現秦川人對秦腔的癡迷的?請結合課文,從內容和
手法兩個方面簡要分析。
①在內容上,作者選取了戲班排演、修建戲臺、演出前奏、演員
表演時觀眾的表現、秦腔引出的悲喜劇、秦腔待客等事件或場面,或
介紹,或描寫,表現了秦川人對秦腔的癡迷。
②在手法上,作者主要運用場面描寫、細節描寫,將觀眾的癡迷
表現出來。如場面描寫,寫演出前奏,寫出了現場的熱鬧、嘈雜與喧
囂,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細節描寫,寫舞臺上的慧娘“慢慢地,
慢慢地”蹲下去,“全場人頭也矮下去了半尺”;慧娘“慢慢地,慢
慢地”站起來,“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可謂細致入微。
作者對秦人癡迷于秦腔的描寫,多為一般性的“面”的描寫,但
也不乏“點”的描寫,如寫“據說有一媒人將一女子引到臺下”相親
的小故事,爺爺帶孫子看秦腔引出的一出小悲劇等。
4.作者在第 7 段中寫道“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面對著這樣
的觀眾……”,請聯系全文,說說秦腔表演的環境是怎樣的 ? 并分析秦地、秦人
和秦腔之間的關聯。
(1)秦腔表演的環境:① 有著廣漠曠遠的土地(自然環境)。② 田野間能見
到漢唐遺跡、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歷史環境)。③ 村村都有戲班,人人都會清唱
(文化環境)。④ 演員的排練場所夏天蚊蟲成群,冬天四面透風(表演環境)。⑤
戲臺用料講究、做工上乘(戲臺布置)。⑥ 臺下非常擁擠、熱鬧(觀眾表現)。
(2)關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漠曠遠的秦川大地,養育了秦川人,給了他
們旺盛的生命力,也給了他們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勞質樸、敢愛敢恨的品格。只有
遼闊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創造出高亢激越、雄渾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誕生在秦
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載秦人的喜怒哀樂,表達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5.《秦腔》除介紹一個地方劇種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思想內涵?作者身為秦地
人,對作品有何影響?
《秦腔》是一篇內蘊深厚的文化散文,它的目的不僅僅是給我們介紹一
個地方劇種。
《秦腔》不但繪聲繪色地寫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生成、特點,而且向讀
者展示了秦地的民情風俗,并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
的描繪,傳神地展示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風貌,謳歌了他們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故土的熱愛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顯了秦地
人民的人情美,而濾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與丑陋。在賈平凹筆下,秦腔
是秦地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
6.本文是一篇獨特、厚重、恢弘的文化禮贊,試從表現角度、文化底蘊、
寫作風格三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①獨特的表現角度。從標題到開頭對秦腔的介紹來看,文章似乎
在寫一種地方戲曲,而實質上,作者是選取“秦腔”這一獨特角度,
來表現秦地的風情民俗、秦人的生存狀態和人格精神。
②厚重的文化底蘊。作者將秦腔放在闊大的地域視野、歷史視野、
文化視野中,賦予作品以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作者多次強調秦川
的廣漠曠遠,強調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強調秦腔給人們帶來
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等,字里行間富有生活氣息、哲理思考和民族文化
底蘊。
③恢宏的寫作風格。文章在藝術上最大特點是氣勢磅礴,雄渾壯
闊,如作者所描述的秦腔一樣高亢激越。文筆熱烈豪放,有一種大江
東去的氣勢,也表現了作者對故土人民的深厚情感。在結構上,以時
空交錯、經緯交織的方法,井然有序地駕馭紛繁復雜的事物。作者運
用鮮活的語言直抒胸臆,汪洋恣肆。
7.《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兩篇散文,向讀者充分地展現了散
文風格的多樣性。試探究二者在主題上的相同點,在藝術風格和審美觀
方面的不同點。
(1)相同點:對物與人之間關聯的追索與思考,是這兩篇文章的
靈魂之筆。寧靜的山水不僅給作者提供了一份靈魂憩息之地,也給予
他無限的精神食糧和生存的力量;“大喊大叫”的秦腔與“大苦大樂
”的秦川百姓血肉相連,彼此成就,文化意蘊厚重。
(2)不同點:① 藝術風格。前者用緩筆寫自然,流露出對生命的
感受與思考,文章清朗、飄逸、雋永;后者用疾筆話人文,將秦地人
民的生活與靈魂呈現在讀者面前,文章開闊、深遠、厚重。一淡一濃,
一靜一鬧,可謂花開兩朵,各自芬芳。
② 審美觀。馮至“鄙棄了一切浮夸”,文字充滿原始氣息,沉靜
克制,充滿詩意;賈平凹不愛小資小調,講求“張揚大度、力度”,
語言濃墨重彩,交織著力量美與泥土氣。兩篇散文呈現形式截然不同,
卻都是真情飽滿的杰作。
8.《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兩篇文章都有對于生命的感悟,但感
悟的內容不同,試分析。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大自然讓我們領略了生命的含義,要像“
鼠麹草”一樣謙虛,像“村女”一樣恬靜,像“山村”一樣質樸。自然滋
養人類,生命跨越時空,聲息相通。
《秦腔》中處處流露出對生命意識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在秦腔的作
用下,人回歸了本性,自然本真地釋放自己內心的情感。透過文章,我們
看到了秦人的淳樸不羈,他們“野蠻卻不惡意中傷”,散發著生命的真實
與樸素,文中充滿了對人性本真的贊美與向往。
課堂訓練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
樹枝連接不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樹葉極易脫落。立秋那天,梧桐樹
本來好好的,碧綠碧綠,忽然一陣小風,欻的一聲,飄下一片葉子,無事的詩人吃
了一驚:!秋天了!其實只是桐葉易落,并不是對于時序有特別敏感的“物性”。
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就落盡。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葉,樹葉已
干,梧桐籽已熟。
問題:畫線句子有語病,比較下面兩種修改,你認為哪個更好一些?簡述理由。
第一種:據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樹葉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葉。
第二種:據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葉,已是深秋,樹葉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示例】
我認為第二種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葉早),
修改后的句子先強調梧桐落葉,延續前面“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
就落盡”的話題,聯系緊密。結尾用三個分句,“已是深秋,樹葉已
干,梧桐籽已熟”,語言簡練,節奏從容,一氣呵成,將情感表達得
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結合語段內容,從語法、語意順暢、情感表達等方面分析,
言之成理即可。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歷經幾百年,秦腔竟然沒有被淘汰,被沉淪,①。
這其實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陜西這塊土地上。如果你是一個南方人,坐車轟轟
隆隆往北走,渡過黃河,進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來竟是一抹黃褐的平原;
一處一處用木椽夾打成一尺多寬墻的土屋,粗笨而莊重;沖天而起的白楊、苦
楝、紫槐,枝干粗壯如桶,葉卻小似銅錢,迎風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會明白了
:這里的地理構造竟與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統一!
②,活脫脫的一群秦始皇兵馬俑的復出:高個,濃眉,眼和眼間
隔略遠,手和腳一樣粗大,上身又稍稍見長于下身。當他們背著沉重的三角形狀的犁鏵,趕著山
包一樣團塊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著腦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臥的石磙子碌碡上吃著
牛肉泡饃,你不禁又要改變起世界觀了:啊,這是塊多么空曠而實在的土地,在這塊土地挖爬滾
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眾!那晚霞燒起的黃昏里,落日在地平線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
娠,高音喇叭里傳播的秦腔互相交織、沖撞,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
于此,你不漸漸感覺到了南方戲劇的秀而無骨嗎?不深深地懂得秦腔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卻
時間、空間的位置嗎?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若改成“人們漸漸感覺到了南方戲劇的秀而
無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卻時間、空間的位置”,
其表達效果不如原文,為什么?
【答案】①原文使用反問語氣,能夠增強語言氣勢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結
論確定無疑;②原文運用第二人稱,既與上文中的“你”相照應,又能夠
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
(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
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①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②再去接觸一下秦人吧
謝謝觀看
... ... ...
關鍵詞:秦腔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