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大自然的語言》PPT課文課件,共30頁。
課件包含課前導讀、重點字詞、課文賞析、課后拓展等內容。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他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學》、《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而成。竺可楨寫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識,幫助困難時期的農業生產,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默讀第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草木枯榮、候鳥來去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朗讀第一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描寫了什么內容?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的?
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等,條理清晰。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梢詮V泛地運用在農業生產上。
快速瀏覽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說明對象,并列出其說明順序。
說明對象: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說明順序:從空間差異寫到時間差異,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即緯度(南北)差異——經度(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因素緯度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
... ... ...
關鍵詞:大自然的語言PPT課件免費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