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PPT下載
素養目標
1.語言目標: 反復朗讀這四首詩歌,注意把握節奏和情感。
2.審美目標: 賞析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及其藝術風格,借助意象、意境體會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 ... ...
學習任務一 閱讀與鑒賞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任務活動一 誦讀全詩,讀懂詩意
(一)誦讀全詩,感受詩韻
1.參照下面劃分的節奏,誦讀全詩。
無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
啊!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
啊!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喲!
啊!力喲!力喲!
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
2.誦讀指導
這首詩堪稱郭沫若早期“火山爆發式”的詩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蕩時一氣呵成的,是火山爆發噴涌而出的巖漿,其氣勢洶涌,灼熱逼人,從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為了準確表達出詩人此時的情感,朗誦時語速應該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語速要漸快起來;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語速則要適度放緩。同時,朗誦時的語調也要隨詩人感情的升華而逐漸加強。對每一句中的中心詞,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濤”等,也要做重音處理。
(二)感知畫面,把握思路
這首詩前三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詩的前三行描繪了一幅海濤洶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偉而壯麗的畫面。
(2)第四行“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是過渡,是由景入情的過渡,它進一步突出了海濤洶涌的壯麗景象,又引發了最后三行詩人面對壯麗景象的主觀感受。
任務活動二 深入品讀,感悟賞析
1.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答案 詩人把自己想象為一個站在地球邊上目光遍及廣闊天地,并發出了激情的呼喚的巨人。詩人緊扣“立在地球邊上”這一著眼點,借助極目遠望的開闊眼界,把地球北極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聯結起來,把北冰洋晴空中無數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萬頃波濤兩個宏大畫面組接起來,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們常見的面積之大、數量之多和超乎人們常見之力,顯示出它們的宏偉、壯觀;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自然的抒寫,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窺視到他充實的內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顯示的這種獨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時代怒潮喚醒的革命知識青年的共同特征。
2.這首詩在寫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想象奇特。詩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邊上的一個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盡收眼底了,由此詩人才可以自由地調用這些本來宏大的意象。
②強烈的抒情色彩。全詩直抒胸臆,運用了四組“啊啊”、六個“喲”宣泄詩人熱烈奔放、雄壯豪邁的情感。
③語言形象生動。詩人將描寫對象人格化,寫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滾滾的洪濤在“毀壞”“創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動形象。
... ... ...
學習資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這個時期,他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21年6月,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間,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抗戰開始后回國,這一時期著有《屈原》等歷史劇及大量詩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發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
郭沫若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人,他的詩集《女神》應和著“五四”時期的狂飆突進精神,以飽滿的激情書寫了時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詩歌觀念上,他主張詩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認為“詩的本職專在抒情”;他相信詩的靈感和直覺,提出“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他還強調詩的非功利性,但承認詩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應。郭沫若開創了現代新詩的自由詩,他的不拘一格的詩歌體式,對后世影響很大。
(2)名人評郭沫若
①在我的腦子里,郭老永遠是精神飽滿、生氣勃勃、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戰士、詩人和雄辯家,智慧、才能、氣魄、熱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觸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誠,他談話、寫文章沒有半點虛假。
——巴金(作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②郭老熱情坦白,待我們似親切的父兄;他博學多才,思想縱橫馳騁,他是我們尊敬的老師;而他又那樣的正義凜然,挺身在前,他又是我們景仰的革命者。……他是博大精深的學者,如科學、史學、考古……他的成就是世界矚目的。在科學上他是冷靜的,在文學上他是熱烈的。——曹禺(劇作家,1988年任中國文聯執行主席)
③郭老給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絕對沒有給我留下“我是院長、我是科學家”的印象。……中國過去講三絕,即詩、書、畫。我對蘇軾作過統計,他詩、書、畫、詞、文,應該是五絕。……可我對郭老就統計不出他有多少絕,總之他超過了蘇軾。蘇軾沒有郭老在自然科學方面的造詣。——季羨林(國學大師、原北京大學副校長)
2.背景展示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寫于1919年9、10月間。其時,郭沫若受“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沖擊,決然從日本渡;貒。當他置身于日本橫濱的海岸,面對浩渺無邊的大海,那驚天的激浪和著時代的洪流一起撞擊著他的胸懷。于是,在他的筆下出現了一幅雄奇壯偉、流動奔突的畫面。郭沫若的這首對于力的贊歌,正是那種向舊世界、舊文化、舊傳統猛烈沖擊的時代精神的象征。
... ... ...
學習任務二 整合與探究
本課四首詩歌同屬現代詩作,在結構、韻律方面各有何特點?與其抒發的情感有何關系?
答案 本課四首詩歌雖同屬現代詩作,但在結構、韻律方面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較為嚴格,可劃入現代格律詩的范疇。其他三首則可稱之為自由體詩。
(1)《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幾乎不講詩歌的“形式”,完全不考慮詩句的“詠唱動聽”,一任感情的宣泄,急不擇言。全詩共七行,每行長短不一,既單調又散亂,全然不理會讀者低吟淺唱的詩歌審美預期,通篇為高腔大嗓的狂呼吶喊,隨興陡然而起,興盡戛然而止!這種句式,增強了全詩一氣呵成的整體連貫性,粗獷豪放的語言強化,凸顯了詩的力度,徑直坦陳的赤裸情感,更易于與讀者交流,產生共鳴。這樣,全詩渾然一體,如灼熱的巖漿沖破地殼,如火山爆發噴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巔暴發泥石流,洶涌澎湃,呼嘯奔突,一瀉如注,具有極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2)《紅燭》不是聞一多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格律詩,整首詩詩行長短自由不齊,詩節大小不一,字數也不相同,但整體格局仍然大致是勻整均齊的,九小節中,每節都以“紅燭!”為開端,復沓式的反復吟詠,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斷變化,行節之間層次鮮明,邏輯關系清晰可循,全詩構成一種冷靜——熱烈——冷靜的圈形發展軌道,詩歌的情感結構由此得以完美構建。這樣一個完滿的情感過程,其情感結構體現出了聞一多詩學觀念里的“建筑美”,直線的發展線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變化更具有和諧對稱之美。
(3)《峨日朵雪峰之側》可以看作一首較典范的自由體詩。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韻律和音節等,詩體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縛,段、行和字數都不固定。
(4)《致云雀》極富音樂美感。全詩由二十一個詩節構成,每節五行,前四行較短,最后一行較長,形成了先急后緩的效果,與云雀或抑或揚、尾聲悠長的鳴聲構成一致。全詩節奏流暢激昂;詩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韻腳排列整齊,一般是隔行押韻,最后一行重復押韻,給人一種回旋往復的音樂之美。
雖然這四首詩歌的外在結構各具特點,但都從屬于情感抒發的需要,四首詩歌的情感通過不同的外在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抒發,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 ... ...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PPT課件免費下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下載,紅燭PPT下載,峨日朵雪峰之側PPT下載,致云雀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