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PPT課件3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新經濟政策:
背 景:兩點(危害)
時 間:1921年
內 容:農業 工業 商業 分配
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成功給我們什么啟示?
1、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實際相結合;
2、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必須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
... ... ...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影響如何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的財力、物力,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使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生產下降,社會不穩定,不利蘇俄的長遠發展。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危害
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重的無償征購,有意減產,以抗拒糧食征集。導致俄國1920年的糧食產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種面積比1920年減少了690萬公頃。農民中反蘇維埃的情緒日益嚴重。
農產品和原料短缺,導致多數工廠停產,1920年的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13%,煤和鋼鐵產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業,開始罷工游行。
... ... ...
新經濟政策
特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影響:提高了勞動者積極性,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水平。
是由蘇俄的國情決定,創造性的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也體現了列寧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精神。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有什么不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強制性經濟統治;
“新經濟政策”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
既然這樣,為什么蘇俄剛建立的時候不實行“新經濟政策”呢?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實行的,在特定的條件下,該政策對鞏固蘇維埃政權起了巨大作用,但長期實行不利于蘇俄的長遠發展。
... ... ...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經濟
﹙1﹚社會主義工業化
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后,蘇聯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生產占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由沙皇時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蘇聯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蘇聯處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帝國主義發動反蘇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為了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認為必須完成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改造,必須建立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即把蘇聯建設成一個不僅能生產一般消費品,而且能生產各種機器和設備的國家。
蘇聯的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不同道路的原因?
1、社會制度不同;
2、蘇聯的工業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
3、起步的經濟基礎不同,蘇聯的工業化是在十分艱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外部受到帝國主義的威脅和包圍,而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后,資金十分短缺。
﹙2﹚農業集體化
到1937年,全國基本完成工業集體化,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3%,耕地面積達99%,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 ... ...
三、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治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權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經濟:國家用指令性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認市場的作用;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實現高積累、多投資,片面發展重工業。
思考
斯大林模式產生的背景和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弊端是什么?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的情況下形成的。
【作用】它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這一模式有具有嚴重的弊端,從長遠上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弊端】
1、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2、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
3、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
4、發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5、造成盲目的個人專斷和崇拜,打亂了黨內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進程。
【教訓】
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等各行業 要協調發展;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市場作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注重農業生產,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4、提高經濟效益,節約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5、政治上要防止個人專斷,反對個人崇拜,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 ... ...
總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怎樣的特點?
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總的特點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
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即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為新經濟政策;
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即放棄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兩次轉折的結果和影響是不同的。
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建設和蘇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相同之處?
中蘇兩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都優先發展重工業,工農業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 ... ...
知識鞏固
列舉蘇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暢想天地
想一想,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能把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集中于工業化建設;②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全力保障了重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源、原料和勞動力;③廣大勞動者忘我勞動。
問題討論
有人說,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是歷史的倒退。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不同意。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成功探索。它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蘇維埃政權。
關鍵詞: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課件,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教學課件,岳麓版九年級下冊歷史PPT課件下載,九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PPT課件下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