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急劇動蕩的現代世界PPT課件2
二月革命
時間:1917年3月
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局面
(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政策:
繼續戰爭
拒絕8小時工作制
不實施土地改革
人民要求:
退出戰爭
要土地、要面包
... ... ...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
時 間:1917年11月
領導者:列寧
指揮部:斯莫爾尼宮
結 果: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性 質: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革命)
建立政府:人民委員會
思考:試比較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俄國: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中國:采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由此可見: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獲得了靈活運用。故我們在學習及處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識和方法的靈活運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 ... ...
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
是帝國主義時代第一次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作用——打破了;鼓舞了。
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時間:1918-1920
軍事上:粉碎了國外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
經濟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結果: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 ... ...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 背景:蘇俄面臨嚴峻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
2. 主要內容:
(1)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
(2)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3)商貿:禁止商品貿易
(4)分配形式:平均主義配給制,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這一政策主要是對國內經濟各部門進行嚴格的集中管理
3. 目的
(1)粉碎國內外敵人進攻,保障軍事上的勝利
(2)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4. 對“戰時共產主義”的評價
(1)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2)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引起工農群眾不滿,是一種應戰解危的措施,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 ... ...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重的無償征購,有意減產,以抗拒糧食征集。導致俄國1920年的糧食產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種面積比1920年減少了690萬公頃。農民中反蘇維埃的情緒日益嚴重。
2.農產品和原料短缺,導致多數工廠停產,1920年的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13%,煤和鋼鐵產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業,開始罷工游行。
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8)
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在戰爭結束后引發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2.內容
(1)農業:固定的糧食稅
(2)工業:主要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其他企業允許資本家經營
(3)貿易:實行自由貿易
(4)分配形式:實行按勞分配
... ... ...
課堂練習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農民傷害最為直接的是
A.余糧收集制的實行 B.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C.實行消費品供給制 D.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2、下列關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其目的是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B.它保證了蘇維埃政權軍事上的勝利
C.它使工農聯盟得到鞏固
D.列寧把它作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直接途徑
3、 1921年列寧說:“當正面攀登受到阻礙、不能前進到山頂時,就要有勇氣走一段困難、危險的下山路,去尋找能夠登上山頂的新路線。”當時蘇俄 “走一段困難、危險的下山路”的具體做法是
A.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
B.允許國內外私人資本存在
C.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D.完全實行市場經濟
... ... ...
新經濟政策的成效
1921—1922年收購糧食3800萬擔。
1925—1926年收購8900萬擔。
192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戰前的水平。
1921—1924年國有大工業總產量增長了一倍,保存了工人的基干力量。
1925年,社會主義成分在整個工業中占到81%,資本主義成分受到排擠。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成功,給我們留下什么啟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國家制定政策要依據國情,實事求是。
要及時調整政策,勇于創新。
國家制定政策要順民心,合民意,與時俱進
... ... ...
課堂小結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推翻沙皇專制統治;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列寧發表《四月提綱》,號召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 時間:1917年11月6日 。領導人:列寧。
結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成功,國家政權歸工兵代表蘇維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意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帝國主義時代第一次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戰時共產主義 背景:國內外反動勢力向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發動進攻,蘇維埃政權陷入危急之中。主要措施:余糧收集制。特點:帶有軍事性的非常措施(全國為統一的軍營)。
新經濟政策
背景:戰時共產主義使經濟進一步惡化,引起廣大工農群眾的強烈不滿與反抗。時間:1921年3月。措施:農業方面,用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工業方面:商業方面;分配制度。
意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和進一步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經濟基礎;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給我國的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國家制定政策要依據國情,實事求是;要及時調整政策,與時俱進。
... ... ...
拓展延伸
歸納列寧的偉大貢獻
1.領導了十月革命
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3.實行戰時共產主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
4.實行新經濟政策
5.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 ... ...
達標測試
1.俄國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同之處( )
A打擊對象基本相同 B 領導力量基本相同
C產生結果基本相同 D革命性質基本相同
2.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時間是( )
A 1917年9月 B 1917年10月 C 1917年11月 D 1917年12月
3.下列關于新經濟政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戰時共產主義引起人們的不滿
B 調動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
C 在農業方面,用余糧收集制代替糧食稅
D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要依據國情,與時俱進調整政策
4.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在俄國統治的事件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 1861年改革 C俄國二月革命 D俄國十月革命
5.十月革命首先發生于下列哪個城市( )
A莫斯科 B彼得格勒 C列寧格勒 D斯大林格勒
6.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 )
A英國憲章運動 B 巴黎公社革命
C 中國革命革命 D 俄國十月革命
... ... ...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指導的各國革命斗爭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標志性事件——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
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后的第一次偉大實踐——
巴黎公社(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
3、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后指導的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科學社會主義由理想到現實)
4、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想結合的產物——
毛澤東思想
關鍵詞:急劇動蕩的現代世界教學課件,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教學課件,華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PPT課件下載,九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急劇動蕩的現代世界PPT課件下載,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