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蘇聯社會主義道路和探索PPT課件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在經濟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這一政策的實施結果如何?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的財力、物力,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使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生產下降,社會不穩定,不利于蘇俄的長遠發展。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危害
1.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重的無償征購,有意減產,以抗拒糧食征集。導致俄國1920年的糧食產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種面積比1920年減少了690萬公頃。農民中反蘇維埃的情緒日益嚴重。
2.農產品和原料短缺,導致多數工廠停產,1920年的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13%,煤和鋼鐵產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業,開始罷工游行.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
1、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
2、舊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
... ... ...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新經濟政策:
時 間:1921年
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特 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
作 用: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有什么不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強制性經濟統治;而“新經濟政策”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
既然這樣,為什么蘇俄剛建立的時候不實行 “新經濟政策”呢?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實行的,在特定的條件下,該政策對鞏固蘇維埃政權起了巨大作用,但長期實行不利于蘇俄的長遠發展。
... ... ...
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成功給我們什么啟示?
1、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
2、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
如果說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在經濟上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那么蘇聯的成立則是黨在政治上采取的另一個重大舉措。
蘇聯的成立
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最初入盟的是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 ... ...
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斯大林的探索
結果: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基本上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937年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作用: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工業強國;國防力量加強,為以后戰勝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物質基礎。
缺點:造成重工業、農業、輕工業比例失調。
啟示:重、農、輕應該按比例協調發展
蘇聯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1、蘇聯處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帝國主義發動反蘇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為了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認為必須完成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改造,必須建立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即把蘇聯建設成一個不僅能生產一般消費品,而且能生產各種機器和設備的國家。
2、俄國經濟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須高速發展國民經濟。
... ... ...
1、社會主義工業化
蘇聯的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不同道路的原因?
1、社會制度不同;
2、蘇聯的工業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
3、起步的經濟基礎不同,蘇聯的工業化是在十分艱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外部受到帝國主義的威脅和包圍,而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后,資金十分短缺。
2、農業集體化:
為了使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農業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聯共(布)確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
到1937年,蘇聯全國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3%,耕地面積達99%,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 ... ...
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經濟:國家用指令性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認市場的作用;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實現高積累、多投資,片面發展重工業。
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治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權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這個模式形成的背景和作用?
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的情況下形成的(背景);
它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這一模式有具有嚴重的弊端,從長遠上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2、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
3、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4、發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 ... ...
斯大林模式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
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等各行業要協調發展;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市場作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注重農業生產,切實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4、提高經濟效益,節約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5、政治上要防止個人專斷,反對個人崇拜,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政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怎樣的特點?
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總的特點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即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為新經濟政策;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即放棄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兩次轉折的結果和影響是不同的。
... ... ...
(2012廣東)
22.列林說:“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得益于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蘇聯歷史,難度適中,俄國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保證了軍事勝利,但挫傷了農民積極性,后來實行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積極性。所以答案選B。
(2012年黃岡市)
32、(7分)制度創 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1年列寧說:“目前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蘇聯興之史》
材料二:從1933年羅斯福上臺開始,美國出臺了《農業調整法》《工業復興法》《聯邦緊急救濟法》等700 多個法令,建立了全國工業復興署、聯邦緊急救署 等幾十個委員會和管理局,國家支出達350億美元。
——據歷史教材整理
答:(1)變化: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表現: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或農民 交稅后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
(2)國家全面干預經濟。
(3)原因:①當時蘇聯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升。②西方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 ... ...
關鍵詞:蘇聯社會主義道路和探索教學課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教學課件,中華書局版九年級下冊歷史PPT課件下載,九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蘇聯社會主義道路和探索PPT課件下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