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馬說》PPT精品課件(第2課時),共20頁。
學習情境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代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象非常嚴重,很多人才常哀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韓愈的《馬說》。
回顧全文,總結文章的論證思路:
第一段,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并具體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寄予了無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問句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和譴責。
第三段,總結全文,揭示食馬者愚妄無知。通過傳神的動作和語言描寫活畫出食馬者愚妄無知的丑態,最后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憤慨和辛辣嘲諷。
此文的論證思路: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闡述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決定性作用;然后闡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論證“世無伯樂”的危害性;接著刻畫食馬者淺薄無知的丑態;最后點明主旨“不知馬”。
學習任務
1.《馬說》表面上是寫馬,可是讀著讀著,就感覺作者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弄清三個形象的比喻義:
①“千里馬”喻人才;
②“伯樂”喻善于識別人才、賞識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③“食馬者”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也就是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人。
2.我們將文中的本體換成喻體來體會一下: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明確:世上先有賞識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經常有,可是賞識人才的人卻不常有。
原來,作者是借說馬,來說“人才”之事。這種借物來說理的手法,就叫—— 托物寓意。
3.作者托“馬”這個物,寓什么意呢?
在韓愈看來:封建統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應該: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課堂小結
課文中,作者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揭露了統治者不善于識別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全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的命運來比喻人才的命運,文章采用反問、設問、排比等修飾手法,反復論述,層層深入,耐人尋味。
......
關鍵詞:馬說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