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核舟記》PPT下載(第1課時),共26頁。
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微雕嗎?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簡稱,是一種以刀代筆,以精小細微為特征的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雕刻時肉眼看不見,憑感覺運刀,靠經驗完成創作,因而人們又稱之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讀華章”之妙趣。
微雕藝術越來越為人們熱愛,越來越被藝術家、鑒賞家、收藏家重視,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藝術熱。
學習目標
1.熟記“篆”“冠”“矯”等字的讀音;熟記“貽”“峨”“褶”“篷”等字的字形;理解“歷歷可數”等成語的意思;識記作者魏學洢的文學常識。
2.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重點)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難點)
4.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素養)
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明朝末年散文家。字子敬,浙江嘉善(今浙江嘉興)人。其一生短暫,未曾做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逗酥塾洝肥瞧浯碜,被清代張潮收入《虞初新志》。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張潮編,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刪節。文中所記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師王叔遠。據清代筆記記載,王叔遠,常熟人,又名叔明,號“初平山人”,曾到過寧波,并創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寧波鎮海發現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側有一明顯為“明”字的標志,“明”是王叔遠的簡稱,其方位與魏學洢《核舟記》中記載的“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的情況完全一致。經過專家鑒定,此枚核舟為王叔遠晚年作品。
整體感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作者在介紹這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蘇東坡。
1.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寫得細膩。
2.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樣介紹與主題吻合。
作者介紹船背只用了一小段文字,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這樣安排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寫作技巧。
作者為什么在段末再次對船上的事物進行說明?
強調了核舟的體積雖然小,但所刻之物十分豐富,讓人對小小核舟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后發出的“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 ... ...
關鍵詞:核舟記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