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PPT免費課件,共20頁。
在科學史上,天文學的發展,歷來波瀾起伏,曲折復雜,扣人心弦。在西方,人們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與托勒密地心說曠日持久的爭論,正是這場爭論,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以及天文領域哥白尼革命的發生,最終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那么,在東方,在對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又有什么樣的爭論?
(一)第1段:從“日心說”與“地心說”之爭引出“渾蓋之爭”。
(二)第2-9段:介紹我國古代天文學史上的四種觀點:天圓地方說、宣夜說、蓋天說、渾天說以及它們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歷史貢獻以及不足之處,進而引出核心話題——“渾蓋之爭”。
(三)第10-13段:引經據典,列舉事例,具體介紹“渾蓋之爭”。
(四)第14—16段:概括并高度評價“渾蓋之爭”在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作用與意義。
信奉人物
基本觀點
作者評價
早期中國人 //孔子、曾子
天是圓形平蓋,在人的頭頂上方懸置,地是方的,靜止不動。 //孔子曾子觀點:天遵循“圓”的規律,轉動不休,地遵循“方”的規律,安謐靜止。
不成系統,存在漏洞。 //孔子曾子觀點:彌補了“天圓地方”說在形式上的缺陷,該說喪失作為一種宇宙結構而存在的資格。
郗(xī)萌(記載者)
天看上去有一定形體和質地,那是由于太高、太闊產生的視覺錯覺。天本質是虛空,天體自由飄浮在虛空中,它們之間相互獨立,沒有聯系,沒有相互作用。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實際。初級的宇宙理論,不能給人們提供有用的信息(編制歷法,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本質上是反理性的,是沒有前途的學說。
司馬遷
天地是兩個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萬里,日月星辰圍繞著北極依附在天殼上運動。
中國古代第一個堪稱科學理論的宇宙結構學說。
評價依據①找到了適合這種模型的數學方法,能夠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②能夠接受觀測實踐的檢驗。
不足:對宇宙結構本身的描述是錯誤的。
落下閎(hóng)、鄧平、揚雄、桓譚、葛洪、何承天、祖暅(gèng)、朱熹等
天是個圓球,天包著地,天大地小
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內,漂浮水上
更加符合觀測依據。制訂了更符合實際天象的歷法,成為主流認識。存在不能解釋的漏洞,沒有地球概念,沒有意識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①揚雄:(實地觀測)水平面和光線的傳播➩蓋天說錯誤
②王充:(反證法)假設渾天說成立➩太陽也從水中出入➩水火相接導致天穹之水干涸➩與“天在外表里有水”矛盾➩渾天說不成立
③葛洪:(反證法)假設蓋天說成立➩大地中間隆起形成最高峰,太陽附著于天殼平移➩當太陽平移轉入最高峰背后,逐漸隱沒的形態,應該接近豎著裂開的鏡子➩落日的形態猶如橫著裂開的鏡子➩蓋天說不成立
④何承天:海水因太陽入水而枯竭,又有百川歸往補足,達到動態平衡
⑤朱熹:蓋天說制成天文觀測儀器四旁漏風,反對蓋天說
“渾蓋之爭”的特點是
①延續時間長、參與人員多、涉及面廣、討論內容豐富、后續影響大等。②完全符合學術發展規律,沒有非學術因素(政治和宗教)介入。
“渾蓋之爭”的意義是
①(《太初歷》、”小兒辯日“問題的解答、”勾股定理“、測高望遠之術、天文大地測量、中國天文儀器的發展)
題目“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指的是渾天說與蓋天說之間的爭論,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在之前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紹“天圓地方”說和宣夜說?
本文回顧我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模式的論爭,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古代天文學關于宇宙結構的幾種主要學說,以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一場持續千余年之久的學術爭論為話題,表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問題的關注程度,指出中國古代天文學有重視實際校驗的傳統,向讀者普及了中國古代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 ... ...
關鍵詞: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