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全民族浴血奮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PPT精品課件,共16頁。
學習目標:
1.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
2.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
3.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學習重難點:
1.重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東方主戰場
2.難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正面戰場的抗戰
1、淞滬會戰
(1)過程: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將侵略矛頭指向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
(2)結果
①11月中旬,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
②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2、太原會戰:1937年9月,日軍逼近山西太原。八路軍參加忻口會戰,取得平型關大捷。忻口會戰歷時1個多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月初,太原失守。
3、徐州會戰
(1)過程:日軍占領南京后,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1938年1—5月,國民政府調集60萬大軍,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展開徐州會戰。
(2)結果: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1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4、武漢會戰
(1)理論指導:1938年6月中旬,武漢會戰開始。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2)過程:10月下旬武漢會戰結束。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淪陷,共斃傷日軍近4萬人。與此同時,南部重鎮廣州也被日軍占領。
(3)結果: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5、第三次長沙會戰
(1)過程:抗戰相持階段中,中國軍隊繼續奮勇抗擊日軍。1941年12月,發生第三次長沙會戰。面對10余萬日軍的進攻,中國軍隊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
(2)結果:此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6、抗戰大遷徙
(1)背景:抗戰時期的中國,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
(2)過程: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大后方。
(3)影響:這些壯舉,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為抗戰勝利打下了物質和精神基礎。
敵后戰場的抗戰
1、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1)過程
①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
②根據地軍民依據各地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
(2)意義: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2、淪陷區的抗戰:中國共產黨在在積極開展抗日宣傳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淪陷區的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勢,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以戰養戰”的部署,還通過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
3、百團大戰
(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
(2)過程
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 隨著戰役的展開,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稱為“百團大戰”。
(3)成果:百團大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多次,斃傷日偽軍 2 萬多人,破壞鐵路 474 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毀大量敵人據點,繳獲大批槍炮、物資。
(4)意義:打破了日軍“囚籠”。 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4、皖南事變
(1)背景:此時國民黨在抗戰上有所消極,反共傾向明顯增長。
(2)過程: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3)結果: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
5、根據地建設
(1)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建設成效顯著。
(2)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
(3)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仿照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
東方主戰場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
(1)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
(2)海外華僑在陳嘉庚等僑領的號召和領導下,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3)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4)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2、東方主戰場的意義
(1)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在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
(2)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
(3)中國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
(4)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3、世界反法西斯聯盟: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4、遠征緬甸:隨后,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
5、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中、美、英 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6、訂立新約:1943年,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接著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訂立新約。
抗日戰爭的勝利
1、中共七大
(1)目的: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
(2)召開:1945年4—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
(3)內容
①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②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③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4)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2、日本投降
(1)背景
①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
②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③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
(2)過程
①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
②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巡洋艦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③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布臺灣光復。從此,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回到祖國懷抱。
3、抗日戰爭的成就與犧牲
(1)成就
①原因: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內容: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建立了19塊根據地,解放了近1億人口,首付了100萬平方千米的失地。
(2)犧牲:歷經14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軍民傷亡總數在3500萬以上,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
4、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②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 ... ...
關鍵詞:《全民族浴血奮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PPT課件免費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