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抗戰的爆發》偉大的抗日戰爭PPT課件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謹記南京大屠殺給我們帶來的傷痛。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七七事變
時 間:1937年7月7日
地 點:北平郊外盧溝橋附近
事 件:以尋找失蹤士兵為由,要求進城搜查
目 的:蓄意挑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標 志: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七七事變是偶發事件,還是蓄意挑釁?原因?
心策劃,蓄意挑釁
(1)日軍先舉行軍事演習,為調兵遣將作了準備,為士兵失蹤的借口留下伏筆;
(2)演習地點選擇在盧溝橋附近,這是當時北平通往南方和京外各地的唯一門戶,是兵家必爭之地;
(3)強行入城遭拒,日軍當即開炮轟擊,這說明日軍早已準備擴大事端;
... ... ...
七七事變后國民黨政權及其領導人的抗日態度有何變化?原因何在?
總的來說,抗日態度趨向強硬
(1)國難當頭,若再妥協退讓,必失民心,政權可能不保;
(2)日軍進攻上海,逼近南京,已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生存,并嚴重損害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在華利益。蔣介石已無退縮的余地;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日軍以堅決的反攻,并立刻準備應付新的大事變。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茍安的希望與估計。
——中國共產黨抗日通電
... ... ...
為什么說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七七事變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抗日戰爭。
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全國各界群眾投入抗戰。
因此,無論從戰爭的范圍,還是從涉及的群眾面來說,抗日戰爭已從九一八事變后的局部抗戰轉化為七七事變后的全民族抗戰。
八一三事變和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悍然發動了八一三事變,直接威脅南京。
國民政府組織了規?涨暗匿翜麜,抗擊日軍達三個月。
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
... ... ...
國共第二次合作
(1) 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 1937.7.8
(2) 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1937.8.14
(3) 國共兩黨合作宣言 1937.9
(4) 紅軍和游擊隊的改編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部分內容
(1)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
(2)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3)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
(4)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意義:
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地位。這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華民族出現了空前團結的抗日局面,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歷史意義
中國只有動員全民族的力量進行抵抗,才能有救國的前途。統一戰線集政府、黨派、軍隊、人民為一體,匯合全民族的力量進行全面抗戰,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深厚基礎。
... ... ...
試比較國共兩次合作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一國共合作
時間: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
標志: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背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共發展陷入低潮。
第二次國共合作
時間:1937年9月23日開始至抗日戰爭結束;
標志:1937年底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
背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國內矛盾上升為中國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矛盾,民族危機已空前嚴重。
... ... ...
國共兩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次
必要性:第一次中外反動勢力強大,單一的階級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二七慘案;資產階級歷次斗爭的失。。
可能性:有合作的政治基礎,即反帝反封建;國民黨的性質和優勢,孫中山的歡迎;共產黨的積極主動;共產國際的幫助。
第二次
必要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可能性:有合作的基礎,即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共從大局出發,首倡國共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關鍵;抗日民族運動的興起,社會輿論給予蔣介石的壓力;共產國際“七大”的召開。
... ... ...
國共關系變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第一次國共合作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興起,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治;
(2)第一次分裂導致了國共十年對峙和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3)第二次合作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扭轉了近代百年以來反侵略屢敗的局面;
(4)第二次分裂又導致了雙方三年多額內戰,祖國至今不能統一。
對國共關系的認識
(1)國共雙方的斗爭有其必然性,但只要從民族和國家利益出發,就能實現合作,推動革命的發展和國家統一;
(2)國共合作局面的出現是由于中共倡導和推動的結果,分裂內戰局面則主要是由于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獨裁、內戰方針和國際反動勢力干涉中國內政造成的;
(3)國共關系的變化影響到今日海峽兩岸關系,合則兩利,分則兩上,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 ...
課堂練習
1、抗日戰爭與甲午中日戰爭相比,中國一勝一敗的關鍵在于( )
A. 是否有外國支持
B. 武器是否先進
C. 政府與軍隊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D. 是否實現了全民族抗戰
2、歌詞“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國家存亡在此橋!”反映的歷史事是件( )
A. 九一八事變 B. 南京大屠殺
C. 七七事變 D. 八一三事變
3、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及遇害同胞的數量分別是( )
A.1931年12月 30萬 B.1935年12月 20萬
C.1937年12月 50萬 D.1937年12月 30萬
4、“我以無可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摸那30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覺醒。”這段發言最適宜存放在( )
A. 北伐戰爭紀念館
B.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C. 臺兒莊戰役紀念館
D. 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
關鍵詞:偉大的抗日戰爭教學課件,全國抗戰的爆發教學課件,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PPT課件下載,八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偉大的抗日戰爭PPT課件下載,全國抗戰的爆發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