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PPT課件9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一、白、絕、俱、余、大、是、絕、更、客、而已、焉得、及。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4.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作者介紹
張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背景介紹
張岱出身官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䦃魧ぁ芳磳懹谒魍鋈肷揭院。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 ... ...
文白對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后,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譯文]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譯文]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
... ... ...
整體感悟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 ... ...
合作探究
一、品讀 心靈探密
1.大雪過后的寒冷夜晚,作者為什么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作者有著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當他一個人面對寂靜廣漠的雪景時,應該是孤獨寂寞,遺世獨立的感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有對故國的懷念,和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獨特審美傾向。
2.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卻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強調“金陵人”“客”,與自己相似的經歷。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本以為自己的懷戀之情 ,隱逸之趣是無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時的歡欣只有自己明白。
3.最后一部分中舟子小聲說作者寒夜獨舟看雪的行為是“癡”,談談你的看法。
說明了張岱癡迷于天水合一的山水之樂,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肯定和贊賞,也肯定了作者的品位、人格。
... ... ...
二、賞景 寫景技法
請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本文寫景的方法是什么?折射出人物怎樣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 ... ...
拓展延伸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叫作白描。請你用白描手法寫一處景物。
關鍵詞:湖心亭看雪教學課件,語文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八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湖心亭看雪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