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PPT課件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作品簡介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孟子》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其中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 ...
朗讀課文,并思考: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 ...
翻譯下列句子: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拓展延伸: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 ... ...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練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提出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句意思相同?請說出兩句。
相關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關鍵詞:孟子兩章教學課件,魯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PPT課件下載,八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孟子兩章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