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PPT課件,共88頁。
課程目標
1.熟悉新聞報道的一般特點,掌握新聞各個部分的基本特點。
2.了解通訊這一新聞體裁以及焦裕祿的先進事跡,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品質。
3.學習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多角度、多層次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
4.用心感受焦裕祿的偉大人格,學習焦裕祿高尚的精神品質。
作者簡介
《別了,“不列顛尼亞”》的作者署名為周婷、楊興,實際上是新華社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四位記者的合稱。其中周樹春時任新華社副總編輯、參考消息報社社長。
周樹春,1958年5月生,湖北武漢人,1976年9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政治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高級記者。2007年6月獲第八屆韜奮新聞獎,F任中國日報社總編輯。
楊國強,新華社高級記者。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亞才,著名新聞記者。七七事變爆發后,穆青到山西省臨汾市參加八路軍。1939年,穆青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進入《解放日報》,從事新聞工作,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其作品有:《為了周總理的囑托》《雁翎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
馮健(1925-),原名樊煦義,河南省新野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于中央大學政治系。曾擔任新華通訊社多個分社的記者,新華通訊社國內新聞編輯部副主任,《瞭望》周刊編委會主任委員,中國新聞學院教授,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撰有通訊:《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寬》《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著有《馮健通訊選》。
周原(1928—2011),原名喬元慶,河南省偃師縣夾溝村人。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調入新華社任記者、高級記者、國內部機動采訪室主任,寫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報告文學,其作品曾多次獲獎。與穆青等合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使他聞名全國。
寫作背景
《別了,“不列顛尼亞”》: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了報道并見證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聚集香港,其人數之多、陣容之大,在世界新聞史上是罕見的!秳e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實錄性新聞佳作,它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摸清河南的受災情況,穆青派記者周原去受災最嚴重的豫東地區采風。一個偶然的機會,周原來到了蘭考縣,了解到焦裕祿的事跡,深為震撼,馬上向穆青匯報。此前,《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均已發表過有關焦裕祿的人物通訊。但是,穆青仍然覺得有重新采訪、重新撰寫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帶著新華社記者周原、馮健等人抵達蘭考縣,再次深入縣鄉基層、群眾中采訪,掌握了許多第一手材料。經過多次采訪、座談,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播出這篇通訊稿,隨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感動全中國!
主旨探微
《別了,“不列顛尼亞”》記錄了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英國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準確地描繪了香港回歸的難忘時刻,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主旨探微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通過講述焦裕祿到蘭考縣任縣委書記以來,不顧身體健康,與自然災害頑強抗爭,與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工作的先進事跡,塑造了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 ... ...
關鍵詞:別了不列顛尼亞PPT課件免費下載,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PPT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