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社戲》PPT優秀教學課件,共34頁。
關于社戲
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相當于“村莊”。社中有“廟”,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廟里每年一定時間都要演戲,這就叫做“社戲”。
學習目標
1.感知舊時江南水鄉的民風民俗,把握文章脈絡。
2.理解文中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領悟語言簡潔富有表現力的特點。
3.理解本文兒童敘述視角,體會作者對早年鄉村生活的留戀之情。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文章背景
短篇小說《社戲》寫于1922年,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使他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純樸善良農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的小伙伴們的友愛,那里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倫禮觀念的自由天地。他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這種思想感情也融于了作品之中。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情節的展開和環境的渲染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說的情節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整體感知
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看社戲是主要內容,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后歸航偷豆等情節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則略寫。
精讀細研
隨母親小住平橋村與寫看社戲有什么關系?
(1)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伙伴;
(3)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鋪墊。
作者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找出來,并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分角色朗讀24-30段,思考:寫偷豆要表現什么?
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
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
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淳樸的天性。
品味語言
1.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
一系列的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小伙伴們駕船的熟練動作和去看戲的興奮心情,表現了他們的麻利能干、活潑可愛。
2.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從嗅覺、觸覺、視覺的角度描寫兩岸景象和月色,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的月夜美景圖,充滿詩情畫意,烘托了“我”愉悅的心情。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起伏的連山”比作“踴躍的鐵的獸脊”,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眼里月色朦朧時連山的形態。
以動寫靜,使得靜態的山呈現出動態,寫出了在行船上看山這一特定的情景,寫出了行船速度之快。
主題探究
豆是很普通的豆,戲也是讓“我”昏昏欲睡的戲,但是文章最后卻說是“好豆”“好戲”,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我”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環境和鄉民。此地有美麗的風光、自由的空氣,還有樸實、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與人之間有著親密和諧的關系。“我”還目睹了他們的勞動本領、辦事能力。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時城鎮未曾見到過的,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由于這種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讓“我”覺得那晚的戲是“好戲”,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話說,距離產生美。
時間已經久遠,早年在平橋村短暫的生活片段只留下的不僅是一些記憶,更是一種情感。時間越久,這種記憶中的影像越珍貴,所以作者贊之以“好豆”“好戲”。說“好戲”還有一個原因,是《社戲》開頭講述“我”在大都市看戲,感覺非常不好,于是懷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戲”。鄉村社戲或許俗些,但是“我”感覺很好。
... ... ...
關鍵詞:社戲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