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愚公移山》PPT課件(第1課時),共27頁。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辨析一詞多義。(重點)
2.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難點)
3.感受愚公精神,養成持之以恒的精神。(素養)
作者簡介
列子,相傳戰國時道家。鄭人。即列御寇,亦稱“圄寇”“圉寇”!肚f子》中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秴问洗呵·不二》說:“子列子貴虛。”“虛”即虛靜、無為。西漢劉向《列子序》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被道家尊為前輩。
《列子》
《列子》相傳是戰國列御寇所著!稘h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作品。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旨意大致歸同于老、莊,又往往與佛經相參合。唐天寶元年(742年)詔號《列子》為《沖虛真經》,為道教的經典之一。注釋有晉張湛注和今人楊伯峻《列子集釋》。
整體感知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精讀細研
【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北邊。
1.第1段交代了哪些內容?
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對象:太行、王屋兩座山。介紹了兩座山的位置和高大。
2.將“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不行。“本”字說明這兩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為山被移走埋下伏筆。
3.這段中,“方七百里”的“方”怎么解釋?你還知道“方”出現在文言文中其他的意思嗎?
方:方圓,指面積,F代漢語中多指方向。
【譯文】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面對著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集合全家人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行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上了山),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1.愚公為什么要移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的家人對此持怎樣的態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舉動,并主動獻計獻策,解決移山中存在的問題。
愚公的妻子:對移山存有疑慮,一是擔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擔心無處放置土石。
鄰人之孀妻弱子:不顧力量弱小,支持移山舉動。
【譯文】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殘余的力氣,連山上的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兒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1.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如何?找出相關語句,并分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輕視、嘲諷愚公,認為移山是愚蠢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成功。
2.找出智叟和愚公兩人的對話,并分析兩人背后的心理。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憑著這把年紀和這點兒力氣把山移走,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辦到的。聰明如我,決不可能去做這樣的蠢事。
... ... ...
關鍵詞:愚公移山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