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孫權勸學》PPT課件(第2課時),共12頁。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試分析句話。
“不可不學”雙重否定,語氣堅決,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又表現出他對呂蒙的關心和厚望。
2.“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魯肅的神態“大驚”和語言“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屬于側面描寫。呂蒙的變化使魯肅很吃驚,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從側面反映出呂蒙因“學”而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3.魯肅“拜蒙母”“結友”說明了什么?
“拜蒙母”“結友”極其鄭重,足見魯肅對呂蒙的敬重,既突出了呂蒙的驚人長進,又表現了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說明了孫權勸學取得的成效顯著。
1.[難點] 本文是怎樣以對話描寫刻畫孫權、呂蒙的形象的?
(1)刻畫孫權,以直接描寫對話為主。孫權勸學,先指出呂蒙“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而“不可不學”;接著根據呂蒙的實際情況,運用反問強調自己的觀點;再針對呂蒙推托的話用“孰若孤”的反問指出其理由不成立;最后現身說法,使呂蒙無可推托,“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受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與期望,也體現了他熱愛學習、目光長遠的品質。
(2)刻畫呂蒙,是側面描寫和直接描寫相結合。“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魯肅發出的贊嘆,借魯肅之口寫出了呂蒙的巨大變化,以此表明呂蒙因為學習,才略有了驚人長進,體現了呂蒙虛心受教、勤奮好學的特點。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回答。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和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
孫權的話中有一種勸誡的語氣,魯肅、呂蒙的話則帶有調侃的意味,一唱一和,表現了兩人的真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了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就學”的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才略大有長進,語言十分生動。
2.[發散思維]有人說,呂蒙之所以學習并取得了進步,完全是因為孫權的勸說。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觀點一 同意。呂蒙作為一名武將,只知道排兵布陣、打仗沖殺,不愿意學習。而在孫權現身說法下,終于去學習,并且學有所成,最終成為一代名將。如果沒有孫權的勸說,他仍是那個“吳下阿蒙”。
觀點二 不同意。呂蒙能夠去學習并取得進步,有孫權勸說的原因,但這不是主要因素,關鍵在于他能夠堅定決心并切實去學習,這才得到了魯肅的肯定。否則,即使孫權天天勸說,他也只是應付了事,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特色總結
1.記事簡練,剪裁得當。
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接著寫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才略如何長進。寫事情的結果,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答語;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寫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對話,略寫二人“論議”的內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2.正面記言,側面烘托及對比。
本文的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個人物說話時各自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寫人物對話以表現人物性格外,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描寫及對比的手法。如呂蒙的變化正是通過魯肅的話展現出來的,魯肅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魯肅話中的“非復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長進。
... ... ...
關鍵詞:孫權勸學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