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PPT教學課件下載,共40頁。
北洋軍閥
1895年,袁世凱開始為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后來,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軍事集團。由于袁世凱長期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這個軍事集團通常被稱為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執政時期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從1912年開始到1928年結束。
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
(一)袁世凱時期:專制與共和的博弈
二次革命(又稱“癸丑贛寧之役”)“
1、時間:1913年7月—9月
2、交戰雙方:革命軍VS北洋軍
3、結果:由于敵強我弱、倉促應敵、作戰缺乏統一指揮和戰略協同,以革命派的失敗告終。
4、性質:孫中山領導的南方革命力量為捍衛共和民國而進行的第一戰。
護國戰爭(又稱“討袁護國運動”)
1、時間:1915年12月—1916年7月
2、交戰雙方:護國軍VS北洋軍
4、代表: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
5、結果:一舉埋葬袁家王朝,再造共和。
6、性質: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的一次革命運動,粉碎了袁氏復辟帝制的陰謀。
“中日民四條約”主要內容: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
②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
③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
④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
袁世凱復辟失敗的原因
①違背民族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復辟帝制缺乏長期生存的基礎。
③孫中山等革命派與梁啟超等立憲派的抗爭,外國勢力的干預。
(二)軍閥割據混戰時期
1.軍閥割據混戰
(1)特點:軍閥混戰割據,政局分崩離析,中央集權弱化
(2)原因:
小農經濟的根深蒂固及其分散性(封建色彩);
帝國主義國家的扶持(殖民地色彩)
(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護法運動
1、時間:1917年8月—1924年1月
2、目的:捍衛《臨時約法》和國會
3、結果:孫中山聯合地方實力派發動兩次護法戰爭,皆以失敗告終。表明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
4、意義:既是舊民主革命的最后一幕,又延伸到新民主革命的發軔階段。
府院之爭
①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
②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
焦點:民主共和與封建專制的斗爭。
實質: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斗爭。
說明:說明資產階級因為階級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時代呼喚新的領導階級和新的道路。
結果:各派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晥、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
新陳代謝: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
1. 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
(1)原因: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束縛和障礙。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③群眾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提倡國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2)表現:
①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發展速度和規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
②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為代表的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和新興民族工業——化學工業獲得一定程度發展。
(3)特點:
①地域分布不平衡
②產業結構不平衡
③整個國民經濟中,封建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④雙重壓迫,發展艱難,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4)影響:
①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②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 ... ...
關鍵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