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百家爭鳴》PPT優質課件下載,共32頁。
概念呈現
“百家”泛指數量多;并不指100家。
“爭鳴”指爭論和辯難。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的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發展,帶來經濟生產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社會逐步變化,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士人開始關注社會發展并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到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激烈,加上私學興起,士人隊伍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學派涌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時代背景
周政權衰落,富有學識的人流落民間傳播知識,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自由的文士階層,為百家爭鳴提供了人才。
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各國紛紛變法,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各諸侯統治者四處網羅人才,文士們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國主張。因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一、思想的曙光—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
政治:“無為而治”
做人:順其自然,與世無爭。
老子
春秋時期楚國人
道家學派創始人
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
思想: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
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歷史影響: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大。
亞圣 孟子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
2、提倡“仁政”治國,輕徭薄賦。
3、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
二、思想的碰撞——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韓非子
韓國人,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
他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
“百家爭鳴”的意義
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
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的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 ...
關鍵詞:百家爭鳴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