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石鐘山記》PPT下載,共31頁。
新課導入
中國歷代名人當中,提起“烏臺詩案”,也許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會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只怕就會有八成以上的人脫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國各地大小餐館中“東坡肘子”這道菜,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蘇軾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被譽為“全才”的宋人所寫的游記名篇《石鐘山記》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軾的成就:
詩:清新豪健,想象豐富,與黃庭堅合稱“蘇黃”;
詞:改變了五代以來的婉約柔靡的文風,開創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合稱“蘇辛”;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之一;
書法: “宋四家”之一(蘇東坡、 黃庭堅、 米芾、蔡襄)。
背景介紹
蘇軾一生遭受政治磨難。入朝任職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彈劾他作詩諷刺新法,以“謗訕朝廷”罪被捕下獄,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幸而未死,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到黃州。元豐七年(1084)被調赴汝州(今屬河南),這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屬江西)任縣尉,途徑湖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文章。
文體知識
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
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
山水游記:
主要是寫登山臨水的見聞觀感,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
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景、抒情)
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景、議論)
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寫景、抒情)
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景、議論、抒情)
整體感知
讀準字音
彭蠡(lǐ) 酈元(lì) 鐘磬(qìng)
桴止響騰(fú) 鏗然(kēnɡ) / 硿硿(kōng)
棲鶻(qīhú) 磔磔(zhé) 鸛鶴(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窾坎(kuǎn)
無射(wúyì) 鏜鞳(tānɡtà)
合作探究 質疑
概括段意:第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交代石鐘山的位置,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質疑。
可分三層。第一層,引《水經注》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
第二層,提出六朝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
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渤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聲之說難以置信。
合作探究
概括段意:第二段寫了哪些內容?
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探明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可分三層。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
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寺僧
“使小童持斧”扣石發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
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過。
合作探究
夜游石鐘山,作者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這段描寫有何作用?與下一段的哪句話照應?
(1)絕壁下的情景:
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2)作用:渲染陰森恐怖、冷清凄厲的氛圍,突出親身探訪的不易。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本文中寫了作者的三次“笑”,你能說說他當時的心理嗎?
一“笑”寺僧和小童的行為,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
二“笑”,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
三“笑”,是對李渤淺陋的說法和做法的嘲笑。
李渤真的可笑嗎?蘇軾的說法就一定正確嗎?
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又何在呢?
蘇軾的說法不一定正確。
他探訪石鐘山的過程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見(也表現在他對漁工水師的輕視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鐘非議他的。
盡管如此,《石鐘山記》傳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在文中強調耳聞目見進行實地考察的重要性,不迷信,不輕信,反對主觀臆斷,草率盲從,這是科學的、重視調查研究的態度。
因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親自考察?疾熘凶髡咭姷搅耸裁,聽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聽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這是水上的聲音)
本文哪一句表達了主旨,請說明理由。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
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而發,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表現了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的精神。
文章結構:
第一段:游因——質疑:酈說——人常疑之;李說——余尤疑之第二段:游歷——解疑:看法——因聲命名;方法——實地考察第三段:游感——結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你覺得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那樣先記游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一察一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而且議論、記敘層層深入,全文首尾呼應,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2)筆墨集中,結構緊湊。
本文寫得很集中。從頭至尾,緊扣石鐘山的命名來寫。第一段提出問題,第二段解決問題,第三段得出結論。文中寫寺僧使小童扣石出聲,是為了核實李渤扣石發聲之說,是為了探求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而與石鐘山命名關系不大的則一筆帶過或略而不寫。如作者與寺僧的語言對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時的對話,這些作者均未寫出。又如,只有他“笑謂邁日”,而無蘇邁的回答,這也是回避不寫的。作者集中寫石鐘山的命名問題,使得文章結構顯得很緊湊。
你覺得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3)行文波瀾起伏,有緩有急。
行文有緩有急,抑揚頓挫,波瀾起伏,詼諧風趣。如夜游石鐘山一段,寫得極為精彩,作者先交代游覽的時間、地點、同伴、方式,語氣比較舒緩;接下來是環境描寫,大石“森然欲搏人”,棲鶻驚飛,鸛鶴怪叫,寫得陰森可怕,寒氣逼人,讀者讀到這里真有點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動欲還”,暫緩緊張氣氛,忽又有“大聲發于水上,噌咳如鐘鼓不絕”,不僅“舟人大恐”,讀者也不免為之“大恐”,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經過“徐而察之”,發現原來是“水石相搏”的聲音,讀者緊張的心情才漸趨平緩。
課堂小結
《石鐘山記》貴在由名質實,實地考察,表明了蘇軾不泥古而崇實的精神。文章不虛耗筆墨,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結合記敘,即事明理,深入淺出地議論,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至于寫景,作者又緊緊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氣氛的點染,寫出自己的感受,如寫暮夜乘舟探絕壁一段,繪形繪聲,情景事例,描寫十分細膩、真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 ... ...
關鍵詞:石鐘山記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