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首頁|PPT模板|PPT素材|PPT背景圖片|PPT圖表|PPT下載 下載幫助|文章投稿
第一PPT > PPT課件 > 語文課件 >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

《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

《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 詳細介紹:

《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共60頁。

素養目標

1.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歷史和魯迅致力于“改造國民性”的創作思想。

2. 分析阿 Q 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點,挖掘其“精神勝利法”的內涵。

3. 對重要語句或段落進行深度解讀,從人物形象、敘述語言以及幽默、夸張、諷刺等藝術手法的角度,欣賞作品的藝術特色。

4. 關注小說喜劇表象下的悲劇意味,探討阿Q為何具有超越時代、民族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

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是其1918 年發表《狂人日記》時

所用的筆名。魯迅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

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

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

稱贊:“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簡介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

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的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小說作品“多

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

民的精神“病苦”。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于他們的精神創傷

和危機。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

”和“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這種對立在《孔乙己》《祝福

》《狂人日記》等小說中都有展現。 

魯迅的小說在敘述方式上,一直在探索主體滲入的形式。在這種模

式中,小說的敘述者“我”與小說人物是“自我”的兩個不同側面或

內心矛盾的兩個側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靈魂的對話與相

互駁難的性質。在敘述語言上,魯迅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

約、凝練的風格。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

給別人了,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也沒有”。在介紹寫小說經驗時也說

“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他又廣泛借

鑒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至戲劇的藝術經驗從事小說創作,并且

試圖熔為一爐,于是出現了“詩化小說”(《傷逝》《社戲》等)、

散文體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等),以及“戲劇體小說”

(《起死》等),等等。 

題目解說

本文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這篇小說模擬

古代史傳,以“傳”的形式結構全篇,“正傳”之名也出自“小說家言

”,本文是“為小人物作傳”,“傳主”是一個無名無姓的普通農民阿

Q。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社會為舞臺,描寫了這個人物可憐、

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憂思。 

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的任務。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后,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

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采取了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統治者

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勞動人民忘卻了壓迫和屈辱,

無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

奴才和順民。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

分析著所經歷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了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

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這便是《阿 Q 正傳》的寫作背景。 

閱讀鏈接

《阿Q 正傳》內容簡介

《阿Q 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雇農阿Q 雖然干起活

來“真能做”,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姓名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小說共分九章,本課節選了其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他各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序》:作者用考證學的方法描繪出阿Q 這個人物的輪廓,順筆諷刺了當時的文

人和遺老遺少。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寫阿Q 勾引趙太爺家的女傭吳媽,結果引起混亂;阿Q 全部財

產被扣壓,又向趙府賠罪。

第五章《生計問題》:寫未莊人不再雇阿Q 打短工,阿Q生活難以為繼,決定離開未莊。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 回到未莊,兜里有了好多錢,有很

多衣服,村里人都對他刮目相看。后來阿Q說他給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們的嘲笑。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謠言傳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 覺得自己

也成了革命黨,做著搶到好多東西的美夢,但結果讓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準革命》:革命了,假洋鬼子當了革命黨的大官;阿Q 十分不滿意,

他也想加入革命黨,卻被假洋鬼子攆了出去。趙太爺家遭搶劫,阿Q 眼睜睜看著革

命黨進進出出地搬東西。

第九章《大團圓》:趙家遭搶事件引起了未莊人的恐慌。事件發生四天之后,

阿Q 被抓起來送到城里的監獄,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審判,糊里糊涂地被處死。 

阿Q 精神勝利法

“阿Q 精神勝利法”是對于事實上的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嘲自

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勝利。“阿Q精神勝利法”

純然是奴隸們在失敗面前閉上眼睛,用瞞和騙制造勝利的幻覺麻醉自

己,把奴隸的屈辱和失敗的痛苦變成精神上的自滿自足,從而使自己

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隸。阿Q 的精神勝利是變態的反抗,是愚

昧麻木的表現。“阿Q 精神勝利法”正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是

幾千年來封建專制主義的愚民政策、等級制度的產物。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對《阿Q正傳》的評價

羅曼• 羅蘭在給友人的信中,關于《阿Q正傳》,他是這么說的:

這是鄉村中的一個窮極無聊的家伙的故事。這個人一半是流浪漢,困苦潦倒,

被人瞧不起,而且他確實也有使人瞧不起的地方,可是他卻自得其樂,并且十分

自豪(因為一個人既然扎根于生活之中,就不得不有點值得自豪的理由)。最后,

他被槍斃了,在革命時期被槍斃,不知道為什么。使他郁郁不樂的卻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當人們叫他在供詞下邊畫一個圓圈時(因為他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他的

圓圈畫不圓。這篇故事的現實主義乍一看好似平淡無奇?墒,接著你就發現其

中含有辛辣的幽默。讀完之后,你會很驚異地察覺,這個可悲可笑的家伙再也不

離開你,你已經對他依依不舍。 

課文探究

1.請分析概括課文節選兩章的內容。

【分析】

第二章ꢀ優勝記略:通過對阿Q自吹“先前闊”“兒子闊”,以及譏笑未莊

人同時又鄙薄城里人,忌諱癩瘡疤,癡迷押牌寶等生活片段的描寫,表現

了他的愚昧、落后、麻木、健忘,同時也揭示了“精神勝利”是他的立身

法寶。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通過阿Q兩次被打和欺負小尼姑,描寫他欺弱怕硬的

性格、扭曲的靈魂和下流的內心世界,揭示了精神勝利是阿Q 的快樂之道。 

2.開篇對阿Q 基本情況的敘述,表明了阿Q怎樣的地位和處境?

【分析】①地位低下,沒有尊嚴。一是連姓名、籍貫都“渺茫”。二

是未莊人從來沒人留心他的“行狀”,只在忙碌的時候記起他的做工。

②生活窮困,一無所有。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沒有固定職

業,靠給別人做短工度日。 

3.對未莊“閑人”們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分析】刻畫出一群無聊、低俗,對弱者毫無同情心,跟阿Q 一樣在

欺負弱者的行為中尋求滿足的市儈形象。既形象地呈現出阿Q生活的

社會背景,又意味著當時的阿Q 并非一個,他只是當時一類人的典型

代表,豐富了阿Q 形象的意義。 

4.怎樣理解“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 不幸而贏了一回,他

倒幾乎失敗了”這句中,“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

【分析】“不幸”指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可見那

是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強調贏錢反遭更大的創痛。“幾乎”表明阿Q

這一次失敗千真萬確是事實,但實際上他的精神勝利法又一次神奇地發生

了作用,讓他“擺脫”了失敗。在幽默之中包含著辛辣的批判與諷刺。 

5.分析“續優勝記”寫了阿Q的哪幾點。

【分析】優勝記略一:阿Q對現實的窮困感到無奈,只能用虛無縹緲的“先前闊”來安慰自

己,壓倒別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

優勝記略二:阿Q生活困窘,地位低下,窮得娶不起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自欺欺人。阿Q因進過城而自負,又因城里人的某些做法跟未莊不同而鄙薄城里人,狹隘

保守,妄自尊大。這種狹隘保守和妄自尊大,看似矛盾,其核心卻都是他內心盲目的自以為

是,這正是他精神勝利法的根本。

優勝記略三:打不過強者,只好在“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的自我欺騙中求得精神的勝利。

優勝記略四:自己打自己嘴巴,以近乎“自殘”的方式尋求丟錢后的心理平衡,以求自欺與

忘卻,減輕自身痛苦。 

6.“然而阿Q雖然常優勝,卻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后,這才出了名。

”聯系上下文,說說“蒙”在此處有什么含義。

【分析】挨打也像榮幸地蒙受恩惠,這個意思在后文有詳細的說明。

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為代價換

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7.第三章第3段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何要用一段文字解釋阿Q

挨打后反而未莊人“仿佛格外尊敬他”的緣由?

【分析】①類比。以太牢與普通豬羊的差別類比阿Q被打后的變化。

②作者意在揭示,在封建思想的奴役下,未莊人盲目敬畏權威,和阿

Q一樣喪失了是非觀念,是一群愚昧落后、靈魂扭曲的人。而這,就

是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8.寫阿Q與王胡比賽捉虱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他為什么“最初是

失望,后來卻不平了”?

【分析】①夸張、反語。“畢畢剝剝”“恨恨”“狠命”是夸張,寫

捉、咬虱子的動作;“抬舉”“大失體統”是反語,寫阿Q 的心理。

②這是他愚昧麻木的表現:美比不過別人,就同別人比丑,贏了也算

是一種莫大的勝利。然而,比丑也不能獲勝,所以他“失望”“不平

”。情節荒唐可笑,語言幽默風趣,而內涵卻深刻、豐富。 

9.寫阿Q打架的過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語言上,先是充滿挑釁意味,到后

來無奈告饒;動作、神態上,先是顯得十分“武勇”,到狼狽地“歪

著頭”;心理上,從一開始的狂妄自大,到后來感到受了“生平第一

件的屈辱”,進而將這種屈辱歸結為皇帝“停了考”“趙家減了威風

”。如此描寫,刻畫出阿Q 欲欺弱而不自知、受屈辱而不明就里,行

為荒唐可笑、思想愚昧落后的滑稽形象,讓人在一笑之余,深味形象

背后的豐富含意。 

10.與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為什么只有“九分得

意”?這揭示出一個怎樣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

【分析】“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詞,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帶幽默地鄙夷

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這些看客個個有著一顆骯臟的心,他們因為

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癮,所以比阿

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

同情心。 

11.分析“續優勝記略”寫了阿Q的哪幾點。

【分析】優勝記略一:阿Q因被趙太爺打嘴巴而獲尊敬。“得意”寫阿Q通過挨打得到人們

對他“仿佛格外尊敬”后的奴才表情,揭示了他的奴才心理。

優勝記略二:忘卻被“假洋鬼子”打,轉而高興起來。①“忘卻”表明了他的麻木健忘;

挨了打反而感到“輕松”“高興”,表明他在長期的奴役下性格扭曲,變成某種受虐狂。

②這些詞語看似輕松調侃,實則通過人物的動作、心理描寫揭示了封建思想對人的摧殘程

度之深。

優勝記略三:從欺辱小尼姑中尋找快樂。欺辱比自己更弱的小尼姑,是阿Q在受了屈辱之

后尋求心理平衡和精神勝利的一種途徑。受辱的阿Q可憐,欺辱更弱者的阿Q就有點可惡和

可恨了。“摩著”“呆笑”,寫阿Q的下流相,盡顯阿Q 欺軟怕硬的丑態。 

結構圖解 

主題歸納

《阿Q正傳》(節選)通過塑造阿Q這一人物形象,深刻揭示

了“阿Q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及嚴重危害,向人們展示了辛亥

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國社會,特別是畸形的國民精神面貌,寄寓了作

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憂思。 

三、課內詞語

嘴笨,言語遲鈍。 口 訥:

依賴長輩或有權勢者的庇護。 托 庇:

穿 鑿:非常牽強地解釋,把沒有某種意思說成有某種意思。

出言無狀:說話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顯得無禮。

四、近義詞語

1.鄙薄/鄙夷

相同點:都有“輕視,看不起”的意思。

不同點:“鄙薄”除了指輕視,看不起外,還指淺陋微。ǘ嘤米髦t辭)。

“鄙夷”指蔑視,輕視,看不起。 

2.穿鑿附會/牽強附會

相同點:都指把無關聯的事物拉在一起。

不同點:“穿鑿附會”側重硬要把講不通的道理講通。如:將“夔

三足”解釋為“夔三只足”,純屬穿鑿附會,徒留笑柄。“牽強附

會”側重把不相關的事硬拉到一起。如:被告的辯詞牽強附會,違

背常理,被法庭駁回。 

3.疾惡如仇/深惡痛絕

相同點:都指厭惡憎恨。

不同點:“疾惡如仇”側重憎恨。如:父親忠厚而嚴厲,膽小卻疾

惡如仇。“深惡痛絕”側重痛恨。如:何院士對學術界抄襲、造假

的惡劣風氣深惡痛絕,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 

4.功敗垂成/半途而廢

相同點:都有“沒成功”的意思。

不同點:“功敗垂成”是在快成功時因各種原因失敗了,含有惋惜

意; “半途而廢”是做事做一半就不做了,側重沒有努力。 

5.生吞活剝/囫圇吞棗

相同點:都有“沒理解”的意思,都是貶義詞。

不同點:“生吞活剝”用于生硬地接受或機械地搬用別人的理論、

經驗、方法等;“囫圇吞棗”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地接受。 

五、修辭運用

1. 頂真(頂針、聯珠或蟬聯):他贏而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

洋,大洋又成了疊。

仿用:顏色越來越濃,緋紅變成火紅,火紅變成棗紅,棗紅又成了醬紫。

2. 借代:“這毛蟲!”“癩皮狗,你罵誰?”王胡輕蔑的抬起眼來說。

分析:阿Q 稱王胡為“毛蟲”,是因為王胡有滿臉絡腮胡子,和“毛蟲”

一樣都有“毛”;王胡罵阿Q 為“癩皮狗”,是因為阿Q 有癩瘡疤,和“

癩皮狗”一樣都有一個“癩”。 

3. 仿詞:“哈哈哈!”阿Q 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

的笑。

分析:“九分得意”是作者仿照常用詞語“十分得意”臨時仿造出的新詞。仿詞

有時可以達到風趣、幽默或諷刺的效果。

4. 降用: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 看見自己的勛業得了賞識,便愈加興高采烈起來。

分析:降用修辭,是把一些分量重的大的詞語降作一般詞語使用,即“大詞小用

”。降用往往具有夸張、比喻、雙關等性質,令語言風趣幽默,以突出渲染,強

化讀者印象。“勛業”本指功勛和事業,這里指阿Q 對小尼姑的動手動腳。 

六、語言運用

下面是魯迅先生《阿 Q 正傳》的初稿和定稿中的兩段文字,請說說畫線處修改的妙處。

初稿:天色將黑,他睡眼朦朧的在酒店門前出現了,他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錢,在柜上

一扔說:“現錢!打酒來!”

定稿:天色將黑,他睡眼朦朧的在酒店門前出現了,他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

在柜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語言準確、鮮明、生動的能力。顯然,修改后運用了借代修辭,要從內容和形式的

角度考慮作答,就是從對表現阿Q 性格、對讀者的影響方面、修改后詞句的變化的角度作答。

答案:① 把“錢”改成“銀的和銅的”運用借代修辭,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地表現了阿 Q手中錢的零

碎,讓讀者獲得了視覺、聽覺效果;② 凸現了阿 Q 寒酸卻又要擺闊的情態;③ 避免了與下文的“錢”

字重復。 

深入探究

1.課文中的阿Q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阿 Q 是一個流浪的雇農,無財產,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生活。身處社會底

層,受到殘酷的剝削壓迫和凌辱,但他竟對自己的可悲處境沒有意識。其性格具體

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所有未莊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對趙太爺和

錢太爺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

是什么東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輕自賤,被打敗了就輕易承認自己是蟲

豸而求饒,賭博贏來的錢被搶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殘的手段來消除失敗的痛苦。 

② 爭強好勝但又忍辱屈從。阿 Q 很愛面子,處處都想勝人一籌。這種爭強好勝

的心理甚至發展到與別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卻處處忍辱屈從。他

受盡壓迫凌辱,卻默默忍受著。阿 Q 與王胡比賽捉虱子,比不過就罵王胡“這毛蟲

”,被王胡扭住了辮子要拉到墻上去碰頭,他馬上又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最后

被王胡連連碰頭。

③ 保守排外但又盲目趨時。阿 Q 自以為見識高,其實卻是狹隘,凡是不合未莊

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 Q 不容任何變革,只認祖宗章法。他認為城里人把“

長凳”叫“條凳”是錯的,笑話城里油煎大頭魚用切細的蔥絲,稱到過“東洋”的

錢太爺的大兒子為“假洋鬼子”。但阿 Q 又善于趕時髦,進過幾回城就嘲笑鄉下人

不見世面。 

④ 畏懼強暴而又欺壓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現出十足的霸道,他被

王胡打敗,遭“假洋鬼子”的“哭喪棒”打,就無端遷怒于小尼姑。在弱者

面前,阿 Q 儼然如趙太爺般威風,但在強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 Q 對自己的弱點很敏感,那頭上的癩瘡疤

成了他的禁區,因而犯了禁忌癥,但一面對實際的屈辱卻又麻木健忘。 

2.為什么說阿Q 這個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①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劇的一生,他受屈辱,貧苦,忍饑挨餓,經常

挨打。他在未莊人的眼里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笑

料而已。阿Q一無所有,只能住在土谷祠中,靠給人打短工為生,娶妻生

子對阿Q來說更是癡心妄想,他已喪失了人格尊嚴。

②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許多陋習:賭博、喝酒、偷了東西還耍

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調戲小尼姑。他對來自統治階級的迫害麻木

不仁,自欺自慰,卻用欺侮弱者的方式來發泄自己被別人欺壓的不平之氣。 

3.小說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這個人物的精神勝利法稱為“阿Q精神”。結

合時代背景和課文內容分析“精神勝利法”的實質是什么。

①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當時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癥,具體表現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

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

②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替代、壓抑、合理化。

阿Q及未莊人的思想中等級觀念已深入骨髓,他們有一種凌駕于別人之上的強烈權

力欲。在現實中,阿Q的這種欲望不但得不到滿足反而犧牲自己滿足了別人。為了平衡

內心的沖突,阿Q只好通過這種心理調節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壓抑或合理化。替代,

是指把個人沖動轉向一個替代物,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氣,發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

例子。壓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覺中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以達到心理平衡。 

具體在阿Q身上的表現就是“忘卻”,對押牌寶贏了錢卻幾乎失敗的痛苦的

忘卻,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合理化,主要指選擇一些合乎內心需要的理由來

減輕心理上的痛苦,宣揚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現為“接受”。

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轉變為“兒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

③是反動統治階級奴役民眾的結果和工具。

從“精神勝利法”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效果來看,它是統治者對底層民眾

殘酷統治、思想奴役的產物,從阿Q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

跡和傷疤。 

4.阿Q“怒目主義之后”一段文字,除了寫阿Q外,還寫了未莊的“閑人”

的什么特點?有何深意?

這段文字,承接對阿Q欺弱怕強的描寫,寫未莊“閑人”故意不依不

饒地嘲笑、欺凌阿Q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他們和阿Q一樣同是處于社會

底層的民眾,也和阿Q一樣具有欺弱怕強的性格,甚至以欺凌弱者為樂,

他們既無聊又缺乏同情心。

對“閑人”的描寫,表明阿Q不是個例,而是當時民眾的一個典型,

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環境。 

5.《阿Q正傳》是帶有喜劇效果的,作者通過喜劇化的呈現,表達了悲劇式的

內涵和對國民性的慨嘆。試從人物形象、情節和語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他的自欺欺人與妄自尊大,在當時未莊上層人物趙

太爺、錢太爺身上也有體現:他們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

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老百姓又擺出主子的架子,兇狠盤剝。而且也廣泛地存在

于普通民眾身上——戲弄、毆打阿Q的未莊閑人們,何嘗不是欺弱怕強!阿Q

的其他性格特點,也是周圍人性格的集中體現。因此,阿Q 不是某一個具體的

人,是作者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手法,將眾多人物的突出特點綜合

起來創造出的藝術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②情節的戲劇化。小說中的許多情節,如揪辮子、“照例”被碰頭、咬

虱子、“聳了肩膀等候著”挨打等,都經過夸張、滑稽的藝術處理,以喜

劇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一笑過后陷入沉思。

③語言的諷刺性。小說運用雜文式的筆法,處處使用幽默、尖銳、詼諧

的語言進行議論、諷刺、挖苦、調侃;蚍凑Z或夸張(如“本來幾乎是一

個‘完人’ 了”),或莊詞諧用(“蒙趙太爺”“勛業”),或生造詞語

(如“九分得意”),其最終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動形象地

展示國民劣根性的瘡疤。 

6.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阿Q正傳》(節選)的諷刺手法的運用。

①標題的諷刺藝術。作者從“閑話休提,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

兩個字“正傳”為題目,為一個下等人物作傳并取名“正傳”,充分揭示了阿

Q這個悲劇人物的復雜性,產生一種強烈的諷刺效果。

②鮮明強烈的對比。作者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刻畫阿Q這一典型

人物的性格。通過對阿Q性格的對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農民的血淚史,

同時又刻畫出其既蠻橫無理又毫無辦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顧忌的性格矛

盾,從而收到了極強的諷刺效果。 

③漫畫式的夸張。比如,在捉虱子的過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兩手叉在

腰間”,表現得很“武勇”,而辮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著頭”,說什么“君子動口

不動手”,現出了求饒的可憐相。這就把阿Q既自負又自賤、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

態,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了。

④尖銳辛辣的反語。文中多處運用反語,寓莊于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作者寫

阿Q在未莊的處境及其種種表現時寫道:“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

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這里所說的阿Q“見識高”,其實是說阿Q自認為

自己很清高,其實他是很淺薄、很愚蠢的;說他“幾乎是一個‘完人’”,其實是說他

缺點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渾身充滿了精神病態的幼稚可笑。 

7.有人說,阿 Q 的性格充滿著矛盾,各種性格元素的對立統一構成阿 Q

性格的兩重性,即自我幻想中的阿 Q 與實際存在的阿 Q 似乎是兩個人。

你認為這種性格的本質和根源是什么呢?

這種性格的本質就是奴隸性格,其根源如下:

① 源于封建專制社會里一種普遍的奴性心理。魯迅認為:奴才兼有兩種身份,

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則又是暴君。在封建專制社

會里,除了皇帝是絕對的主子,最底層的人民是絕對的奴隸外,其余的臣民都有兩

種身份,兩重人格,學會了當奴才,也就學會了當主子。即使是皇帝,有時也不免

要當外族統治者的奴才,而下層的人民有時也可以在自己妻子、兒子面前當暴君。 

②源于愚弱國民所處的惡劣環境和屈辱地位,來源于被壓迫、被凌

辱的下層人民當中,是專制主義制度所造成的國民的心理扭曲和人性異

化。阿 Q 的性格特征就是奴性的典型表現。因此,我們把阿Q性格界定

為奴隸性格。而在統治階級成員中,只有當他們面臨挫折和失敗,在外

族侵入淪為別的統治者的奴才后,才會產生類似阿 Q 性格的特征。 

8.有人說,在現實生活中,人還是要有點“阿Q 精神”的,你認為呢?

觀點一:同意。如果沒有一點“阿Q精神”,那么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承受的壓力就會很

大。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沒有“阿Q精神”,人

恐怕就會被郁悶的情緒擊倒,心理壓力會很大,會無法面對現實生活,無法面對親朋好友。所

以說,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是需要有一點“阿Q精神”的。

觀點二:不同意。“阿Q精神”只會使人因虛幻的“精神勝利”的補償而心滿意足,進而

屈服于現實,成為現實環境的奴隸。魯迅正是基于對這一生存狀態的正視,揭示了人類精神現

象的一個重要層面,從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時代的意義與價值。

觀點三: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生活中需要一些“阿Q精神”,它的確能放松我們的身心,

緩解生活的壓力,但“阿Q精神”不是時時皆能使用的,如果我們時時都用“阿Q精神”,那么

我們就喪失了進取的意識,缺失了敏銳的發展觀,我們的人生將會失去意義。 

課堂訓練

1.以下是畫家創作的阿Q畫像,請結合選文的具體內容,說說你認為哪幅畫

與你心中的阿Q 更為接近。 

【答案】

[示例一]我認為圖一與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為接近。畫中阿Q撇著嘴的樣

子形象地表現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畫家表現的阿Q是一個背對著讀者轉過頭

來的形象,表現出他被人欺負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噥“兒子打老子”的樣子。

[示例二]我認為圖二與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為接近。阿Q衣服上的補丁表

示他生活貧苦,頭發長短不齊,似乎可以看到頭上的癩瘡疤。畫中阿Q倒背

著手顯得無所事事,皺起的眉頭好像表現出對別人的不屑,外形表現得比較

接近課文中的形象。 

【解析】

首先要根據課文,整體理解把握文中阿Q 的形象特點,然后結合漫畫進行分

析。假如認同第一幅,則重點抓住漫畫中的人物神態來分析其心理性格,比

如充滿怒氣的眼神和撇著嘴的細節,分析其被眾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假如

認可第二幅,則要抓住漫畫中人物的服飾細節,打了補丁,捆著腰帶,別著

煙袋,分析其無所事事又窮困潦倒的生活狀態;抓住長短不齊的頭發,皺著

的眉頭,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2.請你仿照例句,結合小說《阿Q正傳》,為魯迅寫一段話,表現其在

文學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語言流暢,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個字。

示例:湯顯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贊歌,一曲真情的頌歌。

你彰顯人性,反對束縛,你是當之無愧的杰出的戲曲作家,美的守護

神。 

【答案示例】

魯迅:一部《阿Q正傳》,一曲靈魂的哀歌,一段混亂的歲月。你反

思人性,重塑國魂,你是世所公認的杰出的文學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3.下面是魯迅的好友孫伏園為先生撰寫的一副挽聯內容,請根據句意

間的邏輯關系排定恰當的語序。(只填序號)

①痛毀滅ꢀ②一生吶喊ꢀ③十月噩耗ꢀ④嘆而已ꢀ⑤熱風奔流ꢀ⑥刈

野草ꢀ⑦萬眾彷徨ꢀ⑧踏莽原 

【答案】

上聯:⑧⑥⑤②ꢀ下聯:①④③⑦

【解析】

⑧⑥⑤②用魯迅所著的書名及所主編的刊名綴為一聯,構思精巧;①④③⑦

高度評價了魯迅先生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表達民眾痛失“民族魂”的沉

痛心情,含意深遠。 

4.你所在學校的?瘻蕚渲谱饕黄谝“創新”為主題的?,請你寫

一則刊首語。要求:要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

創新是時代的呼喚。當手捧著這一期?瘯r,你的心中一定會激蕩起無比的

欣喜、激動和驕傲!看著大家寫下的這些“創新”的篇章,仿佛看到一朵朵

花兒在校園里綻放異彩。這一篇篇創意滿滿的鮮活文章,凝聚著希望,洋溢

著幸福,昭示著未來……

【解析】

刊首語要有激情,有吸引力,可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語勢;要扣住“創

新”的主題,能體現“創新”的價值和意義。 

謝謝觀看

... ... ...

關鍵詞:阿Q正傳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

《阿Q正傳》PPT教學課件 下載地址:

本站素材僅供學習研究使用,請勿用于商業用途。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與本課相關的PPT課件:

  • 《阿Q正傳》PPT下載

    《阿Q正傳》PPT下載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阿Q正傳》PPT下載,共36頁。 你了解阿Q精神嗎? 學習目標 1.了解魯迅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阿Q正傳》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背景。 2.梳理選文中阿Q精神勝利的主要方式,明確精神勝利法的內涵。 3.理解作者揭露的辛亥革命后民眾愚昧..

  • 《阿Q正傳》PPT課件

    《阿Q正傳》PPT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阿Q正傳》PPT課件,共31頁。 學習目標 1.了解魯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了解阿Q精神。 2.學會鑒賞和感知小說人物形象,掌握歸納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討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勝利法。 4. 探討阿Q為..

熱門PPT課件
最新PPT課件
相關PPT標簽

97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91桃色国产线观看免费高清|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