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離騷》PPT優質課件,共16頁。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屈原及其生平經歷;
2.記憶詩中重要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 一詞多義詞,判斷特殊句式;
3.理解本詩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品味本詩語 言特點和表達效果;
4.歸納詩歌主旨,理解詩人的“美政”思想;
5.學習詩人堅持操守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屈 原 故 里
離 騷 圖
范 曾 繪
屈 原 祠
文學常識
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靈均。戰國楚 國人,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 同祖。學識淵博,通曉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他“博聞強 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起初頗得楚懷王信任,“入則 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在內政方面,他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 ”;在外交方面,具有遠大目光,主張與強秦對抗。后因受小人陷害,兩次被流 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楚辭”體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 《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浪 漫主義詩人,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 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
文學常識
楚辭體
楚辭體是戰國中晚期產生于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 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詩體。楚辭體打破了 《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 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 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于抒 寫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屈原、宋玉等為這一詩體的代表作家,因該詩體代表作品以《離騷》為 最,所以這種新詩體又名“騷體”!峨x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 “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寫作背景
“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 、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
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屈
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
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
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
楚懷王的疏遠。楚懷王三十九年(前300)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漢北。此間
創作了《離騷》!峨x騷》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
政治抒情詩。
合作探究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此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句中“悔”字應怎樣理解更貼切?
它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為什么?
3.詩中的哪些詩句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內在品格?舉例說明。
4.屈原一心想要實現“美政”,又為什么“朝誶而夕替”以致被君王流放?
5.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6.這首詩中描寫花草禽蟲的用意是什么?
7.《離騷》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8.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此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一個愛國詩人、關心國運、關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個時代里, 人民的生活艱難悲慘,不能不使詩人哀嘆不已,傷感有加。作為一個幾遭貶 抑的封建士大夫,卻只能仰天長嘆,掩面哭泣。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句中“悔”字應怎樣理解更貼切?它 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為什么?
第一節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誣陷,君王是非 不分,疏遠了他。雖遭多方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不退縮。第二節里 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 遠離政壇,并不意味著放棄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7.《離騷》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蕙纕”“攬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 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靈修”,神圣,喻指君王。“眾女”喻指許多小 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繩墨” 喻指 準繩、準則)④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鷙鳥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⑤進不入以離尤兮,退 將復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潔與美好 )
其次,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為 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 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 “兮”字連接的若 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 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
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移情”技法的運用。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 “蘭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陸離之佩”繽紛 的“繁飾”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 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即“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 ”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 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 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8.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
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
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
”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課內檢測
《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正道直行、獻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 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 ”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 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 主張法治(“規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 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 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 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 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主旨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是他
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
文是節選了其中的一部分。作者首先說明了遭貶的原因,然后又表達
了自己不愿與當朝奸佞同流合污的思想,緊接著作者展示了自己追求
“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
愛國精神。
... ... ...
關鍵詞:離騷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