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PPT課件下載,共11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背景鏈接
本詞選自《稼軒詞編年箋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太常引,詞牌名。建康,今江蘇南京。呂叔潛,名大虬,字叔潛,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詳。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詞人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為了收復失地,他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但彌漫著屈辱茍安空氣的朝廷根本不理睬這些積極可行的建議。辛棄疾十分痛心,在中秋節夜晚與友人飲酒賞月時,寫下這首詞,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
主旨歸納
這首詞通過寫詞人在中秋月下的所見所想,抒發了歲月流逝、功業無成的苦悶,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重點賞析
詞的上闋,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被白發,欺人奈何?”一問有力地展示了詞人功業無成、白發已多、懷才不遇的苦悶。
下闋,作者發揮想象,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全詞的主旨。這里的“桂婆娑”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進一步說,這首詞的寓意還可以理解為一種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讓光明普照人間。
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苦悶思想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 ... ...
關鍵詞: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PPT課件免費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