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費下載
第一部分內容: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識記并理解本文的重點詞語,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篇章結構。(重點)
2.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難點)
3.培養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素養)
知識備查
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說理演講詞。說理演講詞屬于演講詞的一種類型,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正確、深刻的論點,使用確鑿、充足、具有說服力的論據,進行富有邏輯性的論證。
背景資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的演講。在這篇演講詞中,丁肇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作者介紹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4年起領導AMS(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 ...
預習檢查
瞭望 緬懷 探察 探討
檢討 彷 徨 激變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觀 不知所措
詞語解釋
登高遠望;特指從高處或遠處監視敵情。
懷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 ... ...
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討了什么問題?作者的論點是什么?
探討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論點:學習自然科學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論證思路。
提出問題(引論)
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的論題
分析問題(本論)
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結論)
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精讀細研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其含義是什么?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丁教授認為《大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含義是什么?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該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
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
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二部分內容:第二課時
這篇演講詞簡短精要,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品味本文的語言,分析多樣的論證方法。
合作探究
這篇演講詞簡短精要,樸實通俗。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中“眼光”“勇氣”“毅力”這三個詞語的位置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眼光,選擇正確的目標,當選好目標后,要想使實驗取得成功,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三個詞語之間存著邏輯上的先后關系,因此它們的位置不能互換。
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舉自己的親身經驗為證,有什么好處?
我們一般寫議論文時,不太可能舉自己的經驗為證,但這里的情況不太一樣。一來這并不是一篇嚴格意義上的議論文,而是一篇演講,演講注重溝通、交流,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真實而親切,有助于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取得更好的演講效果。二來演講者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自己求學時代的經歷對于廣大青年學子來說,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參考意義。
作者在“情系中華”征文頒獎活動中發表這樣的演講有什么現實意義?
作者是科學家,而且深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異,所以他談教育問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曾經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者作為接受過中西方教育并獲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非常敏銳、清醒地認識到這個缺點有久遠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較大的危害,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系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 ... ...
課堂小結
概括主題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觀點,以王陽明和作者的實例為論據,針對傳統教育下的中國學生的弱點,論證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號召中國學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這樣才能對世界有所貢獻。
學后感悟
本文促使我們思考今天的教育。在我們身邊,“高分低能”的現象普遍存在:考起試來得心應手,處理實際問題卻束手無策。我們在學習中應多動手實踐,重視實驗精神,培養創新精神。
... ... ...
寫作特色
❶層層推進,思路清晰。
本文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
❷多種論證方法有機結合。
(1)引用論證。如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義。
(2)舉例論證。如借王陽明“格”竹苦思,后因頭痛而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3)對比論證。如本文指出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
... ... ...
課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橫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誠意(chéng) 袖手旁觀(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華裔(yì) 接觸(chù) 埋沒(mái)
2.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
A.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明。
B.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歧視實驗。
C.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D.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適應于現在的世界的。
3.下列句子中的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金錢能買到書籍,卻買不到知識;能買到鐘表,卻買不到時間。
B.“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C.把報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務站?還是生活服務便民亭?人們對此意見不一。
D.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
... ... ...
課下作業
學完本課,你認為如何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寫一篇讀后感。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PPT課件免費下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