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PPT
第一部分內容:課標要求:
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演變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了解明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 ... ...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PPT,第二部分內容: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1.明朝建立
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動亂波及全國。
佃農出身的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
2.廢宰相制度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以后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庭總之,所以穩當。 ---《皇明祖訓》
1380年,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同時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胡惟庸(?—1380),安徽定遠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極大威脅,1380年,以“擅權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將其處死,牽連致死者達3萬余人,史稱“胡獄”。 胡惟庸被殺后,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蕶鄻O大加強
廢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歷代宰相專權亂整,導致政局動蕩,威脅皇權的教訓;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權重,驕橫跋扈,君權與相權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專制統治
3.影響:
1、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消除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2、丞相制度被廢除,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身,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3、加重皇帝政務負擔,精力不夠,影響行政辦事效率
3.設內閣
1、原因:廢丞相后,皇帝政務繁多
2、形成與發展
(1)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協助章奏,并不參與決策,品秩較低。
(2)明成祖(永樂帝朱棣)以官位較低的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正式設立內閣制。
(3)后來內閣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的衙署和屬官,閣臣權力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稱為“票擬”,再由皇帝朱筆批示,稱為“批紅”
內閣特點
1.專制皇權加強的產物
2.始終沒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性質)
3.職權范圍模糊,不能正式統領六部受到司禮監牽制甚至是控制
說明:歷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具有制約作用。丞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職位,而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
... ... ...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PPT,第三部分內容: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勢
1、目的: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7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史稱“鄭和下西洋”。
3.影響:
①積極方面: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極方面: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
戚繼光平倭
1.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
2.明中期,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倭寇與中國商人、海盜相勾結。
結果:經過長期戰斗和逐漸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
明朝海禁
十四世紀時明朝政府對海事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后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間開始到明末海禁的廢弛經歷了一個多變的 過程。從明初嚴厲的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海禁的松弛,永樂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強化,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隆慶開放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明末海禁的廢弛。這些政策對明朝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航路的含義
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國家探尋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歐史學界又稱之為“地理大發現”,而把發現新航路的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稱為“擴張的時代”、“發現的時代”
... ... ...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PPT,第四部分內容: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1.明朝與蒙古
(1)元朝滅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漸形成韃靼、瓦剌兩大集團。為防御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
(2)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包圍北京。瓦剌還曾經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明英宗。
(3)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并且被俘的事變。
朝貢貿易:中國古代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經濟聯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貢貿易,即少數民族進貢土產,朝廷回賜對方需要的禮物。
互市:蒙古俺答汗與明朝達成和議后,不但恢復了定期朝貢關系,還在大同等邊鎮開設“互市”場所,這項和議大大推動了蒙古、漢兩族和平友好關系的發展。
2.明朝對西藏的治理
(1)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
(2)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了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委用藏族上層人士任職。
3.滿洲的崛起
(1)明朝前期,派人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廣泛對東北地區女真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2)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3)1636年,其子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并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
... ... ...
關鍵詞: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PPT課件免費下載,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PPT下載,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