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PPT教學課件
第一部分內容:素養目標
1. 了解蘇軾被貶黃州的有關背景和“賦”的文體特點。
2. 把握主客問答這一手法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復雜感情。
3. 理解作者借清風、明月闡發的“變與不變”的哲理,學習課文景、情、理交融的寫法。
... ... ...
赤壁賦PPT,第二部分內容:作者簡介
蘇軾(1037— 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曾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又因作詩諷刺新法,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后幾經起落,一直被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
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他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兩人并稱“蘇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詩歌方面,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書畫方面,蘇軾擅長行書、楷書,善畫枯木怪石,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主要作品有《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七集》等。
... ... ...
赤壁賦PPT,第三部分內容:題目解說
北宋元豐五年(1082)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本文是第一篇,又稱《前赤壁賦》。
蘇軾所游的赤壁是黃州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后人又稱“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戰處。赤壁之戰的地點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在今湖北武漢市的赤磯山,后人稱“武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而已。
寫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受挫,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到達湖州,七月底遭到逮捕,罪證是他的一些詩文。這些詩文中流露出一些牢騷,表達了蘇軾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卻成了他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將他投入大獄,訊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釀成北宋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御史臺,是行政監察機關。漢代時御史臺內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
蘇軾在獄中受盡詬辱折磨,幸得親友營救,這年年底,結案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兩篇《赤壁賦》,課文為《前赤壁賦》。
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到達黃州,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他開辟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取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時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他時時想從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脫。同時,他在躬耕農事和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又感到了溫暖。
... ... ...
赤壁賦PPT,第四部分內容:課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第二、三句是怎樣寫月出之前的情況的?
先寫景后敘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寫水兼寫風,“徐”字從觸覺寫清風之柔緩,“不興”從視覺寫風之輕柔,這句描繪出秋江的澄凈,這也是主客內心的寫照。“舉酒”句是直接寫主客飲酒吟詩的雅興。
2.文章第一段第四至七句,寫月出之后的情況,寫景敘事各有什么特點?
(1)寫景生動形象。“徘徊”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出明月似對游人有所依戀;“橫”“接”講究煉字,描繪出白茫茫的水汽籠罩江面,水天連成一片的情景。
(2)敘事意境開闊,重在感受。“浩浩乎”與“飄飄乎”前后照應,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之樂,溢于言表。
3.聯系本文的背景,說說歌詞中的“桂棹”“蘭槳”有什么含義,“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桂棹”“蘭槳”比喻品行高潔。“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種理想。歌詞所表現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貶之后仍然堅持對理想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4. 作者是怎樣描寫簫聲之悲的?有何作用?
作者借助想象,先運用正面描寫,用比喻描寫簫聲;再運用側面描寫,通過“舞潛蛟”“泣嫠婦”寫簫聲之悲凄。這簫聲與“飲酒樂甚”的氣氛相悖,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從而引出下文主客之間的問答。
5.”蘇子愀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這幾句是如何描寫所游之地的?
先從吟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是由當前江月之景聯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詩句推想開去,然后寫到眼前地形,把曹操推到背景正面。兩個帶有啟發性的問句,使文章起了波瀾,也引起人們的懷古之情。
... ... ...
赤壁賦PPT,第五部分內容:主題歸納
文章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問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表達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 ... ...
赤壁賦PPT,第六部分內容:深入探究
1.試分析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主客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第3、4 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抒發了什么感情,闡發了怎樣的哲理。
①文章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
②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而兩位英雄已然逝去,化為陳跡。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也不過是過眼云煙,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而自己作為遠謫黃州的小人物就更加不值一提了,因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抒發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
第4段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闡發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
2.在課文開篇和課文結束時作者的情緒如何?這兩種情緒相同嗎?
在課文開篇和課文結束時作者的情緒都是喜悅的,但這兩種喜悅并不相同。開篇時,作者的喜悅是由身邊景物引發的,在月明風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與性情相投的朋友誦詩唱答,這實乃人生之樂事;而結束時,作者的喜悅則是由于通過主客問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惱困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
3.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逐步升華。
① 第3 段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本文的思想感情轉入悲涼。
蘇軾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折自然?腿诉B用了兩個問句,這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腿说幕卮鸨憩F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② 第4 段文章思想感情得以深化,又一次泛起波瀾。
蘇軾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際上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了蘇軾豁達的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是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身處逆境時仍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而后,蘇軾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方面進一步申說。
4.《赤壁賦》怎樣體現了儒、釋(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蘇軾獨特的文化品格?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蘇軾卻將其統一了起來: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這就形成了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式的曠達自適!冻啾谫x》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憂患。在困苦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質的自我完善,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種反映,同時又帶有莊子相對主義和佛家虛無主義的色彩。事物的瞬息變化中蘊含著永恒,蘇軾的“變”與“不變”之論正是得自佛、道思想的啟示。而佛、道思想又須用儒家的浩然正氣來支撐,才能避免虛無空寂。蘇軾用這種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統一了起來,表現出他獨特的文化品格。
5.本文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① 融詩、賦、文為一體,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綜合運用。
先通過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明月升起、大江遼闊等的敘寫和描繪,寓情于景,滲透著歡快之情,達到了“飄飄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見樂到了極點。接著,敘寫了對“美人”的思慕,描繪了陣陣悲涼的簫聲,傳達了不可言狀的哀傷。然后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揭示了哀傷的原因,最后集中進行議論,從哲理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脫。
② 行文有偶有散,錯落有致,揮灑自如,猶如行云流水,極盡變化,既有整飭之美,又有通達流轉之妙。偶句中用韻貼切,轉換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聲調鏗鏘和諧,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
③ 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雖然沿襲漢賦,但并不像漢賦那樣古板凝重,而是運用得十分靈活巧妙,恰好表現了作者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詩情畫意俱現。
... ... ...
赤壁賦PPT,第七部分內容:文言知識梳理
1.重要字音。
壬(rén)戌(xū) 窈(yǎo)窕(tiǎo)馮(pínɡ)虛御風
桂棹(zhào)嫠(lí)婦 愀(qiǎo)然
山川相繆(liáo)舳(zhú)艫(lú) 旌(jīng)旗
釃(shī)酒 橫槊(shuò) 漁樵(qiáo)
江渚(zhǔ)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fú)蝣(yóu) 無盡藏(zàng)枕藉(jiè)
2.通假釋義。
馮虛御風 (“馮”同“憑”,乘)
3.古今異義。
白露橫江 (古義:指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失意的樣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古義:指所思慕的人。今義:美貌的女子。)
... ... ...
赤壁賦PPT,第八部分內容:課后作業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1)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焉:_________________
(2)白露橫江 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縱一葦之所如 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萬頃之茫然 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倚歌而和之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絕如縷 縷: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蘇子愀然 愀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正襟危坐 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其破荊州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 客喜而笑
C. 哀吾生之須臾 不知東方之既白
D.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答案:C
解析:C 項,均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 項,介詞,在/ 介詞,被;B 項,連詞,表轉折,卻/ 連詞,表承接;D 項,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助詞,起舒緩語氣作用。
3. 對下列句子中加色詞的活用情況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①舞幽壑之潛蛟、谄轮壑藡D、蹅H魚蝦而友麋鹿 ④下江陵
A.①② 相同,③④ 不同
B.①③ 相同,②④ 不同
C.①② 相同,③④ 相同
D.①③ 不同,②④ 相同
答案:A
解析:①② 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③ 是名詞的意動用法,④ 是名詞用作動詞。
... ... ...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PPT課件免費下載,赤壁賦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