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體系的瓦解》冷戰時期的世界PPT
第一部分內容: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印度作為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它的獨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
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印巴原本是一個國家,根據英國1947年6月3日的“蒙巴頓方案”分成兩個自治領。一個是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8月15日成立);一個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8月14日成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前身是英帝國,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和其他已獨立的前殖民地、附屬國組成)成員國。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兩國在獨立后曾爆發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特別是在未明確歸屬的克什米爾地區領土爭奪的小型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
公元3~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
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后侵入。1596年荷蘭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設殖民政府。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發蘇加諾領導的“八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47年后,荷蘭與印尼經過多次戰爭和協商,于1949年11月簽訂印荷《圓桌會議協定》。據此協定,同年12月27日成立聯邦共和國,參加荷印聯邦。1950年8月印尼聯邦議院通過臨時憲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 ... ...
殖民體系的瓦解PPT,第二部分內容:非洲的獨立運動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希臘文為陽光灼熱),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為世界第二大洲,僅次于亞洲。在地理上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非洲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席卷南北,勢不可當。
埃及自由軍官組織政變
1952年7月23日,以穆罕默德·納吉布和迦瑪爾·阿卜杜勒·納賽爾為首的89名中下層青年軍官——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發動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趕跑法魯克國王,推翻英國庇護的埃及君主統治,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政權。
埃及(Egypt)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位于非洲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7471萬(2003年),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破仗厝苏11.8%,信奉基督教。
非洲國家為什么能在“二戰”后普遍贏得獨立?
1、非洲民族意識普遍覺醒;
2、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國在二戰中遭到嚴重打擊和消弱;
3、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對老牌帝國主義起了牽制作用;
4、美國與老牌帝國主義有矛盾,希望取而代之;
5、亞洲和北非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起了鼓舞作用。
... ... ...
殖民體系的瓦解PPT,第三部分內容:拉美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
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
背 景:1952年美國支持巴蒂斯塔建立獨裁
任 務:反對美國的控制和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
意 義: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完成了民 主革命任務;趕走了美帝國主義勢力,實現了民族獨立;通過土地改革和國有化,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古巴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 促進古巴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② 打擊美國霸權政策;
③ 鼓舞拉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
受古巴革命影響,巴拿馬掀起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1977年11月,巴美雙方簽訂關于巴拿馬運河的新約。根據新約,美國被迫同意在1999年前將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全部交還巴拿馬。1999年12月31日,巴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美對此長達85年的殖民統治。
... ... ...
殖民體系的瓦解PPT,第四部分內容: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
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 1955.4.18~4.24),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共29國在印度尼西亞萬隆進行,討論與亞非各國有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這也是亞非國家首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與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會議由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五國發起,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或新殖民主義活動。
亞非會議的召開是戰后國際形勢和亞非地區形勢變化,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的產物。針對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破壞,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成功進行。會議反映的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 ... ...
殖民體系的瓦解PPT,第五部分內容:不結盟運動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日益明朗,“北約”、“華約”對峙加劇。許多新興民族國家為維護自己的主權和獨立,不愿介入美蘇間的爭斗,紛紛宣布奉行不與大國結盟的中立外交政策。1956年,鐵托、納賽爾和尼赫魯舉行會談,掀起不結盟運動(The Non-Aligned Movement)。
1961年9月1日~6日,第一次不結盟25國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ograd)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這是自萬隆會議后的第二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反映了新興民族國家團結反帝反霸,維護獨立的愿望,實際上是新興民族國家間的“結盟”。
不結盟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不與任何大國(主要指美蘇)或軍事集團(主要指北約、華約)結盟,在兩極對峙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亞非會議的召開和不結盟運動的誕生,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亞非拉地區的新興民族國家逐漸成為兩極之外的又一支重要國際力量,即第三世界。
... ... ...
殖民體系的瓦解PPT,第六部分內容:七十七國集團
(1)七十七國集團的組織目標是什么?
(2)七十七國集團的斗爭,表達了發展中國家對什么的追求?
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臺灣、新加坡及香港(當時還未回歸)四個國家或地區先后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亞洲四小虎指“東盟”(ASEAN)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四國。四國經濟在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上У氖,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這四小虎未能像四小龍一樣打穩經濟基礎,還欠下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一大筆債務。
關鍵詞: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PPT課件免費下載,殖民體系的瓦解PPT下載,冷戰時期的世界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