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PPT教學課件
第一部分內容:課文導入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夏季,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秋季,楊萬里“只言山色秋蕭索,繡出西湖三四峰”。在這個冬季,張岱帶領我們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初始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4.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號陶庵,明末清初文學家。他的小品文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獨樹一幟。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體并無定制,尺牘、日記、游記、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點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長;二是結構松散隨意;三是文筆輕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的核心為“性靈”,與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統”恰好相對,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 ... ...
湖心亭看雪PPT,第二部分內容:預習反饋
一 讀一讀字音
沆 碭 鋪氈 喃喃
更定 更有此人 強飲
二 寫一寫字形
chóng zhēn( ) cuì( )衣
霧sōng( )
三 文言知識積累
(一)古今異義
1.余住西湖
古義:我;今義:剩下。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古義:古代罰酒時用的酒杯,這里指酒杯;
今義:跟“黑”相對的顏色。
(二)一詞多義
1.是:是日(這 代詞)
是金陵人(表判斷 判斷動詞)
2.更:更定矣(gēng,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量詞)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還 副詞)
3.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酒杯)
4.一:上下一白(全 副詞)
余拏一小舟(一只 數詞)
... ... ...
湖心亭看雪PPT,第三部分內容:初讀感知
導思1.作者選取了哪些有特色的景物?主要用了什么手法來描繪?
導思2:“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有何深層含義?
翻譯課文
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注釋:
崇禎五年:即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俱:都。
絕:消失。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連續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聲、鳥聲都消失了。
... ... ...
湖心亭看雪PPT,第四部分內容:精度品味
1. 賞析“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答案】點明時間和地點。文章寫于明朝滅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紀年,說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終沒有滅亡,故國之情仍在。
2.大雪過后的寒冷夜晚,作者為什么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答案】一個“獨”字,寫出了作者有著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當他一個人面對寂靜廣漠的雪景時,應該是孤獨寂寞,遺世獨立的感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有對故國的懷念,和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獨特審美傾向。
3.“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句話連用了三個“與”有什么效果?
【答案】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色。
... ... ...
湖心亭看雪PPT,第五部分內容:歸納總結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1.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文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事件,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蹤。
寫景是游記的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運用白描手法,勾畫出一幅水墨隱約的湖山雪夜圖。“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現出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曠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相聚短暫,但大家很愉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總算遇到過志趣相投的人,這又讓作者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2.采用白描手法寫景。
白描手法就是對所描寫的事物的特征、狀貌作真實的勾畫,要求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文中“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使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了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PPT課件免費下載,湖心亭看雪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