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PPT課件
學習目標
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
問題引導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鐵索橋,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并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秋千似的。為阻止紅軍渡河,敵人把橋面的木板抽掉了,只剩下鐵鏈。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經過如下: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并與左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后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中國工農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途中又遇到哪些艱難險阻?長征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
... ... ...
合作探究
閱讀下面材料: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我們在認真拜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詩時,有同學又提出了新問題。下面就此展開班級討論。
(1)《七律·長征》在1935年10月完成時,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還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作者卻在詩中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樣說是不是不尊重歷史事實?作者有何用意?
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相信他們定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2)說說長征的哪些偉大精神值得我們繼續弘揚。
吃苦耐勞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強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持真理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等。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學課件,萬里長征教學課件,中華書局版八年級上冊歷史PPT課件下載,八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PPT課件下載,萬里長征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