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的南移》民族政權競立和南方經濟的發展PPT課件3
思考題:什么是經濟重心:
是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及表現是什么?
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表現:
1、品種增多,引進占城稻。
2、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
3、水稻躍居糧食產量首位
4、棉花種植推廣到長江流域
5、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發展
南方農業的發展概況:
①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并在江南地區推廣種植;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產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③茶的栽培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了許多茶園。
... ... ...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 ... ...
1、紡織業:
① 絲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有很大發展。 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絕大部分來自江浙。
② 棉織業: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制瓷業:
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中心。
浙江哥窯:冰裂紋瓷器
江西景德鎮:著名的瓷都
3、造船業:
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
特點:船體大,裝載多,結構堅固,抗風力強。船上裝有指南針,能準確辨別航向。
... ... ...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發展概況: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前代,南方的商業尤為發達。商業都市——開封、杭州(后改名為臨安)。
2、臨安商業的繁榮: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
3、繁榮的海外貿易:
概況: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中國商船的足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著名的商港:廣州、泉州
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紙幣的出現:
① 交子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② 作用:由于紙幣便于攜帶,有利于大宗交易的實現,有利于商業的發展。
5、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 ... ...
經濟重心南移給我們發展經濟提供了哪些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2、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
3、要充分利用當地和外來的人力資源。
隨著宋代商業活動的發展,金屬貨幣因沉重不便攜帶,因此人們發明了便于攜帶的紙幣。
攜帶方便,適用范圍擴大,有利于商業的發展!
今天的紙幣由國家統一發行,具有較高的信用度,使用區域更為廣泛,印刷更加精美,有防偽技術,不易仿造;同時紙幣的發行,管理也更加科學。
... ... ...
練一練
1、唐朝以前,黃河流域粟和小麥廣泛種植,糧食產量超過南方。從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長江流域的農業發展較快,糧食產量逐漸超過北方,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上述材料說明( )
A.糧食產量的增多促進人口的增長
B.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C.農業經濟重心南移
D.灌溉技術的改進使糧食產量增多
2、“國家的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這些現象最早出現在我國哪個時期( )
A.兩宋時期 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關鍵詞: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課件,民族政權競立和南方經濟的發展教學課件,中華書局版七年級下冊歷史PPT課件下載,七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經濟重心的南移PPT課件下載,民族政權競立和南方經濟的發展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