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PPT課件2
聞一多(1899—1946) 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922年赴美國留學,同期開始詩歌創作,1923年出版詩集《紅燭》。1925年回國,1928年參加新月社,參與創辦《新月》雜志?谷諔馉幤陂g任西南聯大教授。
抗日戰爭勝利后堅決反對內戰,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仆先生追悼會上發表了強烈譴責國民黨特務暴行的演說,當晚即遭到暗殺,走完了他“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的光輝道路。
聞一多不僅是杰出的詩人,并且在有關古典文學的研究上建樹甚多,其學術著作具有很高的價值。
... ... ...
詞語積累
襁褓: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擄:把人搶走。
夢寐:睡夢。
鳳闕:宮闕,皇宮。
獰惡:兇惡。
啖:吃。
脂膏:脂肪。
號啕:形容大聲哭。
精忠:(對國家、民族)極其忠誠。
點染:點綴,裝點。
家傳:記載父兄以及先祖事跡的傳記。
... ... ...
簡析課文
聞一多作為一個愛國詩人和民主斗士,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寫下的這組《七子之歌》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懷和信念?
這組《七子之歌》一方面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一方面也傳達了他堅定地相信這些被分裂掠奪的祖國的領土最終必將回歸的信念。
每一首詩都是用第幾人稱、采用什么修辭手法寫成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都是用第一人稱的擬人化手法寫成的,這樣,他所寫的每一座城市港口,都具有自身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特色,增強了一種親情的歸屬感,灌注了被擄掠的血肉之軀的疼痛之感,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七子之歌》所要表現的總的主題是什么?
它的總的主題體現為每一首詩最后的結句:“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 ... ...
寫作特色
1.采用擬人化的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報家門,而且極大地增強了一種歸屬感,使每一首詩都灌注著被擄掠的血肉之軀的疼痛感。
2.融歷史感與現實感于一體,是這一組詩的一大特色。
課后作業
1.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行選一首加以背誦。
2.閱讀聞一多詩集《紅燭》。
關鍵詞:七子之歌教學課件,語文A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六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七子之歌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