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改革與解體》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化PPT課件4
一、赫魯曉夫改革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和政治大國的輝煌,也留下了制約蘇聯進一步發展的政治經濟桎梏。
參考資料:
1、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時,赫魯曉夫提出“15年內人均產品和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1961年他又聲稱蘇聯將在“20年內建成共產主義社會”。
2、赫魯曉夫看到美國種玉米對發展畜牧業收益甚大,于是強行要求在蘇聯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由于玉米是干熱氣候作物,而蘇聯很多地區日照量不夠,玉米經常結不了穗。赫魯曉夫的玉米種植計劃遭到了集體農莊莊員的消極抵制,最終徹底破產。
3、為了擴大谷物生產,赫魯曉夫提出開墾荒地的辦法。墾荒運動在初期取得了明顯成果。1958年墾荒區收獲谷物占當年全蘇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然而,特大豐收也帶來許多新問題。由于缺乏足夠的卡車、人力和糧倉,由于道路坎坷不平,未能在冬季到來之前把荒地的莊稼全部收割完畢,還有大量糧食在運輸途中、在儲存過程中損失掉。60年代初,由于墾殖方法不當,墾荒區風沙侵蝕日益嚴重,幾十萬公頃新開墾的土地被破壞。赫魯曉夫時期,沒能把墾荒的成果真正鞏固下來。
... ... ...
失敗的原因
根本原因:對“斯大林體制”的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體制”。
此外,赫魯曉夫的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而且主觀主義,急噪冒進,缺乏實事求是的作風,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與目標,結果造成混亂,導致改革失敗。
... ...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經濟改革重點:重工業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這一體制更加僵化
三、蘇聯的解體
(一)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改革。
1、背景
經濟方面: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從革命前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雖擁有發達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術等,但整個現代技術領域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15~20年。民用工業品技術非常落后,質量低劣。工業生產中浪費驚人,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不斷下降,農業生產長期落后等等?傊,蘇聯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從70年代起已喪失了潛力。
政治方面:在長期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干部任命制、職務終身制使蘇聯形成了一個官僚精英集團,他們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貪污受賄,驕奢淫逸。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不滿的情緒日增。蘇聯社科院一次關于蘇共性質的調查顯示。認為蘇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認為代表全體人民的只占7%;認為代表全體黨員的占11%;而認為僅僅代表黨的官僚、干部和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由此看來,蘇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民族關系方面:俄國歷史上靠擴張起家,民族眾多,但各民族發展極不平衡。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采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造成很多問題。斯大林之后,高壓政策被懷柔政策所取代,民族問題日益顯露,地方民族主義傾向日益明顯。
... ... ...
2、經濟改革
政治改革:
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多黨制。
意識形態多元化,拋棄馬克思主義。
隨著戈爾巴喬夫經濟政治改革的全線失敗,
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 ... ...
三、蘇聯的解體
(二)“八一九”事件
影響: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此后,戈爾巴喬夫實際上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三)“獨聯體”建立,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25日19時40分,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國家電視臺發表聲明說,由于當前國內的形勢和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建立,他決定停止在蘇聯總統職位上的活動。他承認,這些年來進行的種種改革“都失敗了”,“國家失去了前途”。他強調,“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改變”。
... ... ...
【合作探究】
1、蘇聯解體的實質:
(1)蘇共下臺,蘇聯分裂成多個國家。
(2)社會主義制度被資本主義制度所取代。
2、結合課本62頁的動腦筋題分析歸納蘇聯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的不到糾正,積累了許多問題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錯誤的政治體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
關鍵詞: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化教學課件,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教學課件,新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PPT課件,九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化PPT課件下載,蘇聯的改革與解體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