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PPT課件7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之”“于”“隸”“賓客”“稱”等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2、能翻譯全文,體會語言簡潔、洗煉的特點。
3、明確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深層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初曉課文,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成長中的青少年應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早日成才。
... ... ...
學習重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著名散文作家的合稱。
... ... ...
題目介紹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矣”的哀傷、惋惜之情。
了解“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讀準字音
邑人( ) 扳( )
環謁( ) 稱( )
泯然( )
... ... ...
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奇”的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2、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為利”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作賓客”的意思。
3、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 ... ...
文言文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②省略賓語“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③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 ... ...
整體感知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2):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3):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課文講解
1、第一段為什么特別交代方仲永“世隸耕” ?
“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體地表現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資非凡。
... ... ...
疑難解析
1、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1)說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與后文“泯然眾人矣”形成強烈對比。
(2)點明“泯然眾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 ... ...
寫作特色
1、用詞的精當傳神。 “忽啼求之”中的“啼”字。
2、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課堂小結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 ... ...
課堂練習
1、《傷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 , 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學家。
2、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____ 。
課后作業
1、天才就是 ————(請你續寫)。
2、想一想怎樣成為天才?請搜集關于天才的名言警句。
關鍵詞:傷仲永教學課件,魯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PPT課件下載,六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傷仲永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