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精品課件,共25頁。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文意,理解基本內容。
2.通過反復誦讀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結合生活實際,體會“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憂患中奮發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孟子》 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睹献印纷鳛槿寮医浀渲,主要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觀點?他是如何論證的?
作者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觀點。
作者首先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然后運用兩個概括性很強的示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著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國方略。最后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進行對比。
2.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是什么?你認為文中哪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
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是人和。
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課文體現了孟子怎樣的治國主張?
仁政。一個國家如果能做到“得道”,即實施“仁政”,便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如果幫助它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就都歸順于它,這就是“人和”的最佳狀態。反之,若是“失道”,不實施“仁政”,最終會導致自己眾叛親離。
4.課文為了體現“人和”的重要性,舉出了具體事例來證明。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說明這一點呢?
引用名言。如,“人心齊,泰山移”“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斷”“團結就是力量”等。
......
關鍵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