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道之行也》PPT優質課件下載,共39頁。
整體感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終老的保障,壯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夠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分,女子有歸宿。財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厭惡)不一定是因為想要據為己有;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這樣一來,圖謀之心閉塞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不會興起,(家家戶戶)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這就叫作“大同”社會。
精讀細研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滿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男有分,女有歸”
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合作探究
討論: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
見解一: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標,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
見解二: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構想出來的,F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造反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社會,這當中折射出當時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紛亂,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文中的“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顯然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的藝術再現,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圖。
“大同”社會中人人都能受到關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體現。
概括主題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同時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寫作特色
結構嚴謹。
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然后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后總括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排比增氣勢。
排比句的作用主要是造成鋪排效果,增強氣勢,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一貫而下,氣勢十足,讓人感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都能夠安居樂業,是最好的社會狀態。
... ... ...
關鍵詞:大道之行也PPT課件免費下載,禮記二則PPT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