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PPT優質教學課件,共27頁。
我們曾經在《論語》里學到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是孔子在江邊上看到滔滔不絕的江水從而感慨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嘆人生世事變化之快。時間從來都是這樣晝夜不停的流逝,那在流逝的過程中是否會留下它的特有的痕跡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學習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來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吧。
作者
陶世龍,1929年出生在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主要從事自然科學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研究,1949年開始參與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陸續發表了數百篇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作品
本篇課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全文主要介紹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特功能,講述了巖石的侵蝕現象、水流和風的搬運作用、沉積巖的形成和化石的由來,這些都是大自然變遷的痕跡。展現了地質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說明認識巖石、讀懂巖石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讓讀者更好地領略科學精神,從而激發我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熱情。
劃分結構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體說明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第三部分(30-31):簡介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第二部分分層
①第一層(5-21)巖石的形成過程是可以記錄時間的;
②第二層(22-25)巖石保存了大量的歷史痕跡;
③第三層(26-29)化石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歷史。
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
由淺到深,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體,由事理到現象
由淺入深:課文從我們熟知的日常時間引出地質學上的時間;
由主到次:說明巖石的“毀滅”過程中各方面因素;
由概括到具體:第七段“?菔癄”在總括,第八段碎石崩落是具體分說;
由事理到現象:開頭引出事理歷史在不斷地變遷,后半部分通過巖石變遷的現象來說明。
題記的作用
①文章開頭引用高士其的話,把時間擬人化,引出說明對象,與標題和主題相照應。
②通過引用詩文,增加文章的文學性、可讀性,并且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貼近生活。
題記的方式
①內容概括式:對文章的內容運用精煉的語言 加以形象化概述。
②點明主旨式:通常致力于詮釋題目內涵,點出文章的主旨。
③引人入勝式:用情動人、以理服人、沖突誘人、文采感人等方法。
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以充滿智慧的語言介紹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與方式,說明讀懂巖石記錄具有重要意義。說明自然界的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人類社會也是一樣的。因此我們應該具有探索精神,作者也以豐富多彩的事例和富有啟發的語言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讀懂大自然的記錄從而造福人類。
... ... ...
關鍵詞:時間的腳印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