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PPT免費教學課件,共21頁。
陶世龍(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中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時間的腳印”指什么?本文的標題有何妙處?
標題中的“腳印”指痕跡、印跡。“時間的腳印”就是地球變遷留下的印跡,是本文的說明對象。標題是從高士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來的,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而形象,能激起讀者的探究欲望與閱讀興趣。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
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真的有“?菔癄”的時候。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記敘如何記錄時間的痕跡。
這是一個總起句,與下段一問一答說明了巖石在被破壞與重生的過程中記錄時間。
這是一句提示語,后文則圍繞巖石如何被破壞展開。
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
此兩段明顯是對第7段的進一步闡述。
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
回應第5段內容,同時引起后文巖石形成的具體過程。
結論:單句成段的句子往往是本文內容和結構上關鍵。在說明文中,有提示重點內容、表示層次結構等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晰。把握這些句子,能讓我們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結構。
關注單句成段,理清說明順序
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時間”的話題,表明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寫巖石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一層(5—21段)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段)是文章的結尾,闡釋讀懂“時間的腳印”的意義。
說明順序: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讀懂巖石記錄的偉大意義,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系,由淺人深、層層遞進的說明,便是采用邏輯順序。
這種寫作方法叫類比,即基于兩種不同事物間的類似之處,通過描寫一事物來描摹另一事物。
疑問: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展現巖石被破壞而逐漸形成泥沙的過程,這一內容與“巖石是怎么記錄時間的”似乎關聯不大,是否可以略寫?
發現:通過仔細閱讀這部分內容,我發現作者詳寫這一部分的原因是:
為下文說明巖石生成做鋪墊,沒有“老”的巖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巖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運動規律的體現。因此,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說明對象的了解更具體、更全面。
品味語言
辨析說明方法
(1)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打比方,把刮風沙的狀態比作砂輪的轉動,生動形象地說明風沙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2)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舉例子,列舉蘭新鐵路建筑時幾分鐘就炸掉一個山頭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說明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3)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列數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 ... ...
關鍵詞:時間的腳印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