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PPT課件下載(第1課時),共27頁。
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候,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的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那個特殊時期作者的情懷。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點)
2.理解“燈籠”所體現出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難點)
3.體會作者對燈籠的情感,領會并學習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素養)
知識備查
作者介紹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灣》《一壇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這些作品以其真摯深厚的情感、樸實動人的描繪、嚴謹縝密的結構、清麗洗練的語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吳伯簫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動。本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挑燈看劍”的典故源自辛棄疾,表達的是殺敵衛國、抵御外辱的主題。作者說“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抗敵衛國的感情。
整體感知
課文以《燈籠》為題,寫了與“燈籠”相關的哪些事?這些事可分為哪幾個方面?
①挑著燈籠接祖父
②接過母親遞給的紗燈上下學
③鄉俗還愿時,村口紅燈高照
④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
⑤族姊遠嫁,宅第紅燈高掛
⑥在紗燈上描紅
⑦由宮燈、唱詞聯想漢獻帝
⑧聯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
作者表達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樣的變化?
總的感情基調:深情,激情。
早年鄉村生活——深情
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激情
示例:“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精讀細研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
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
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達出“我”與燈籠結下的緣分之多,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
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洪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連用五個“想起”,用概述的寫法,寫出了燈籠的緣結得很多,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燈籠如數家珍,非常喜愛。
第1段敘寫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1.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敘事過程中行文的單調、呆板。
2.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3.引出下文對燈籠的回憶。
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么?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把腦海里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這樣寫使句子顯得生動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沒有新意。
第4段用一句話獨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起過渡(承上啟下)及強調的作用。由對祖父的回憶過渡到對慈母的回憶。一句話獨立成段,突出了這句話給“我”的印象之深,對“我”的影響之大。
... ... ...
關鍵詞:燈籠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