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PPT精品教學課件,共31頁。
學習目標
1.把握主要內容,認知文中“燈籠”的民俗意義。
2.品味精彩語言,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3.體會作者情感,培養擔當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作者簡介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散文家、教育家。
吳伯簫出生并成長于山東的一個鄉村;在曲阜讀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罷課、查日貨、宣傳民主與科學等活動;1925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開始文學創作;1930年代初在山東當老師,創作了許多散文,《燈籠》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參加革命。
吳伯簫的散文常從“一枝一葉”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見大,引申出深刻的內涵。代表作有《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窯洞風景》等。
研讀課文,感知內容
文章第1段:開篇說“火”。
先說小孩子喜歡火的天性,再說大人也須用火?此贫寂c“燈籠”無關,實為伏筆,為后文“燈籠”做鋪墊。
“愛光明”“喜歡火”“喜歡亮光”,是關鍵性詞語,表明小孩以及人類追求光明的普遍特點。
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文章情趣。
文章2~11段:文章主體,回憶“燈籠”。
第2段:聯想回憶的燈籠。
第3段:祖孫提燈籠夜行。
第4、5段:母親囑咐打紗燈。
第6段:鄉俗還愿掛紅燈。
第7段:元宵節張燈結彩。
第8段:族姊遠嫁官銜燈。
第9段:朱紅描字紗燈上。
第10段:獻帝燈籠眼淚長。
第11段:燈籠下的馬前卒。
背景鏈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了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
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疏解一腔積郁。
吳伯簫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厥幹鴲蹏髁x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稛艋\》正是這個時期的文章。
①小處寫起,以小見大
本文由作者早年鄉村生活中的一個微小之物“燈籠”寫起,記敘細碎的事件,抒發細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時一事延及歷史,由個人延及社會。最后所述國家之事、所抒壯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寫作主旨。
②雙線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燈籠”為明線。談鄉俗,談親情,談歷史,談壯志,“燈籠”是一個聯結點、寄托物。課文中諸多的看似相關又不相關的瑣碎之事都是依據“燈籠”聚合在一起的,所有的細小事件無不與“燈籠”相關。
情感是課文的暗藏線索。它既能串聯起各種材料,又是課文的靈魂所在、主旨所在。課文依據情感線索安排材料次序,恰當地布局謀篇。作者對所描寫的早年鄉村生活充滿深情,延伸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表達激情,最后以“數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寫了家國情懷。
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散文的語言表達與情感抒發息息相關,短句多,一方面顯出語言的簡凈,另一方面還表明抒情的節制、含蓄。但是簡潔不等于簡單,課文中的諸多短句都是很值得吟味的,朗讀起來既有語言聲韻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這些語句非常文雅,有韻味,有意境。這樣的散文語言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學的熏陶。
語言清新典雅含蓄蘊藉
一是簡潔。多是短句,很少有長句。
二是書面語化。
三是多引古語。
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描寫、敘述、議論和抒情融于一體, 自然而然地交錯進行,創造了散文的藝術境界。
吳伯簫早期散文與后期散文各有怎樣的特點?
課外再讀幾篇吳氏早期散文(收于《羽書》集中,于20世紀40年代初出版)和他新中國成立后寫的一些散文(收于《北極星》集中,于20世紀60年代出版),體會兩個時代散文的各自特點。
... ... ...
關鍵詞:燈籠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