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PPT精品課件,共18頁。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學習目標
1. 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國際形勢,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2.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戰役,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的基本特點。
3. 結合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及影響,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逐漸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寧稱之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20世紀初,一場最終將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浩劫,在歐洲逐漸醞釀成熟。
(1)閱讀教材第1目內容,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標志和性質。
1. 帝國主義
時間: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
活動: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 世界大戰的醞釀
(1)原因:(根本)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主要有: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奧矛盾等。
(主要)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
(直接)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1914年6月28日)。
(2)爆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3)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空前規模的戰爭,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大戰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反面,最后變成了傾注全部國力的總體戰。
(2)閱讀教材第2目內容,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主要戰線、基本進程及結果是怎樣的?
1. 戰線
英、法軍隊 vs 德軍(決定性戰場)
德、奧聯軍 vs 俄軍
奧軍 vs 俄軍、塞爾維亞軍隊
2. 進程
馬恩河戰役,標志德軍“速決戰”破產;日本占領山東半島。
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海上封鎖。
美國和中國參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并退出戰爭;同盟國戰。1918年11月11日)。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起新秩序,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矛盾,但并不能保證長久的和平。
(3)閱讀教材第3目內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新秩序的建立標志和內容是什么?如何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標志:巴黎和會(1919)和華盛頓會議(1921—1922),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簽訂,標志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2)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割地賠款,裁減軍備,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
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3)特點:以強權政治原則,在宰割戰敗國和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2. 國際聯盟
(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世界性國際組織。
(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3)評價: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
成為英法則維護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國際秩序:確立帝國主義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世界格局: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3)思想觀念: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 ... ...
關鍵詞: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